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合作交流 >> 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团队突破太空智能计算 我把算力...
×

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团队突破太空智能计算 我把算力送上天

2024-01-08 14:57阅读数:264

1月8日,《浙江日报》头版刊发报道《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团队突破太空智能计算 我把算力送上天》,详细介绍了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的最新科研成果。

这段时间,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系统研究中心负责人李超与他那240余人的团队一起,见证着智能计算的神奇力量——他们在太空织一张算力网的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算力32TOPS,功耗35瓦,无故障时间超2000个小时。”1月7日,望着实验室的检测报告,李超松了一口气,向成员们宣布,“我们的计算机就要上太空了”。

即将“上太空”的,是一个约一本书大小、重1.4千克的黑盒子。天上卫星的操作、数据的处理和传输皆仰仗于它,是名副其实的“大脑”。

从立项到研发成功,团队用了8个月的时间。李超介绍,目前两款星载智能计算机国产自主可控,算力、效能比等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研发星载智能计算机的目的,是为打开“天算”之门。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去年赴任之江实验室主任后,就在内部交流会上清晰地提出,实验室在太空上不但要做计算,还要做智能计算,更要做云计算,最终在天上形成云计算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个太空计算网络。

在过去的一年里,之江实验室的天基计算团队,无时无刻不在与时间赛跑。

李超的思绪飘到了一间间实验室的灯火中。太空云计算网络,不仅需要在太空布设数十颗乃至上百颗卫星,同时要在地球上各个地区建设众多的地面站点。但我国难以在全球布设站点,建不成“地网”。

不能在世界各地建设地面站点,太空云计算网络就不建了吗?

星载智能计算机的想法由此产生。它直接在天上就可以把数据处理完,再把处理完的数据传输给地面基站,省去了中间复杂繁琐的通信程序。

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更多研发力量的加入。“一经我们倡议,南至广州,北至哈尔滨都有同行响应!不到一年下来,便汇聚成240余人、且90%以上都是8090后的大兵团。”李超难掩笑意,他提笔写下:天基智算,共铸太空新丝路。以此作为团队的口号,激励大家共同向前。

90后女孩陈悦来自北京理工大学,她说,自己本来已经收到了企业的录取信,来自团队的师姐问她,你这辈子想重复“造轮子”,还是和我们一起搞一件大事情?她形容这是一场与实验室的双向奔赴,“还能有比做卫星智算更fashion(时尚)的事情吗?” 

李超表示,每天都会有新的难题出现,8个月下来,团队很少有按时下班的时候。付出终有回报,如今这台星载计算机能实现在轨异常监测,精准定位100多个软件中的故障位置,并实现系统自更新,十分钟内达成故障全部恢复。

信息天路串并联,从此天堑变通途。

“对于一个科研工作者来说,一辈子可能都没有一次这样的机会了。”李超感慨,接下来,有太多新变化、新动向值得期待,如将在1月底发射的搭载星载智能计算机的卫星。

今年他们将发射6颗卫星,除了配备星载智能计算机以外,还要借用激光通信把它们连成一个网络。“用数倍乃至百倍的算力,将它们的在轨实时处理功能服务于自然灾害监测、环境生态监测、城镇化发展、智慧交通、智慧农业等众多场景需求。”李超介绍。

谈到新年愿景,李超首先想到的是整个科研团队:“希望我们产出原创性、突破性的研究成果,不负团队中每一位成员的付出和贡献。”

那么个人呢?他笑道,作为科研工作者,更应不断地去追求创新,在太空智算的研究中实现自我的价值。



短评

肩负起时代的重任

作为一支8090后领军的年轻力量,之江实验室天基计算团队让我们看到了年轻科学家对铸造国之重器、服务国之大者的鲜明认识。

采访中,不管是李超还是许多90后队员,回忆起团队组建之初,都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大家来到这个团队只有一个原因,就是对太空云计算的热爱。尽管年轻科学家的观点时有碰撞,但他们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是想把科研做好,创新的火花由此诞生在最前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攻关要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创新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科学家又新掌握了一种工具,基础科学有可能发生一种科研范式的改变。

形势逼人,挑战逼人,使命逼人。像李超团队一样,科技工作者在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敢于直面真问题,解决真难题,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我们就一定能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来源:浙江日报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