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行业动态 >> 共论新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升级...
×

共论新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升级

2017-05-02 16:48阅读数:1313

近日,清华大学全球产业4.5研究院(以下简称“产研院”)与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iCenter)联合主办了“论新全球化下的中国制造业升级”学术研讨会。会上,十余位来自政府机构、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共论“新全球化条件下的中国制造业升级”。

智库、研究院(所)等机构要带头发挥重要作用

产研院副院长朱恒源表示,产研院长期致力于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的研究。去年校庆前,产研院曾以“迎接制造业新曙光”为主题开展论坛,邀请到业内各领域的代表性人物一起探讨制造业转型升级新模式、新希望与新未来。最近的数据显示,2017年一季度我国制造业相关投资呈现扩张状态,时隔一年后在全球化进入新阶段的背景下,制造业发展新旧动能能否衔接,如何进一步实现平稳发展,值得相关行业持续和深入研究。

会上,iCenter主任李双寿教授介绍了iCenter在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与创新。iCenter在完善清华大学工科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李双寿表示,伴随智能制造发展与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未来产业对综合型能力人才的需求将不断上升。“课程与教学需要不断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变革的需要,与时俱进地传递创新精神。”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第一研究室主任王晓明认为,全球化、创新机制和制造政策的落地实施是中国制造业升级面临的重要决策。“美国在全球化方面出现倒退,中国是否需要扛起全球化和绿色低碳的大旗,制造业相关投资是否继续加强,以及传统、新兴产业间的平衡都是我国将面临的发展难点。”

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资源与环境研究室主任杨丹辉以“分裂”和“加速”概括了其对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感受。“我国实体经济发展希望和阴影并存,在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交汇带动下,一些产业在加速发展的同时也有产业在加速被淘汰。”因此她判断,当下保守势力抬头趋势明显,我国制造业升级进入新全球化,战略储备还需要进一步加强。而与此相关的智库、研究院(所)等组织需要深入思考自身的角色,完成引领和前瞻的使命。

助力我国产业转型升级

研讨中,与会嘉宾对产业生态系统的建立表达了普遍认同。朱恒源认为一个产业生态系统的“第一推动力”是需求。赛迪顾问公司总裁孙会峰认为,解决需求的过程就是供给方式重构的过程,这当中离不开资本的作用。结合国家战略,孙会峰认为《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并非为了满足某一个工业品类或者某个部件进出口的需求,而是为了满足我国工业整体实力实现跃升的愿景。在跃升的过程需要国内、国外的企业共同参与,而我国需要以开放性心态认识及面对新全球化下的竞争环境。

延续开放的国际化视角,产研院驻日本代表付琳、葡萄牙仕博创新管理咨询公司(SPI)董事萨拉·莫迪纳和SPI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邓小军等则结合自己在日本、欧洲的观察和体会,同与会嘉宾讨论了部分发达国家在制造业转型升级方面的发展模式与逻辑,并认同了智库机构对推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意义。萨拉同时介绍了欧盟卓越创新中心(EuropeanResearchandInnovationCentreofExcellenceinChiNA,ERICENA)。萨拉讲道,ERICENA旨在为欧洲科研机构、企业及创业者在中国提供创新与产业化相关支持与服务,在中国推广来自欧洲的技术和创新,推动中欧在创新领域的深入合作,清华大学是该项目重要的中方合作机构。她表示,通过优势资源互补,ERICENA将为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发展机遇。

北京正兴天宝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征通过自身企业发展的经历,以切身实践分享了对会议主题的理解。“现在创业的难度低了,但是创业的环境却越来越差。”他认为通过资本等支持降低生产的不确定性,让创业者不再急于变现,才能让本土企业有信心向打造百年民族品牌迈进。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