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质量提升行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

质量提升行动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2020-11-25 13:47阅读数:848

这是一组经常被提及的“中国制造”的数据对比:目前,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在全球知名调研机构发布的品牌百强榜单中,中国只有华为、联想两大品牌上榜。

历经4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经发展成为制造业第一大国,尽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的呼声愈发强烈。“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中,对于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部署,再次将焦点和重心放到了“质量提升行动”上。

事实上,在“十三五规划”中就曾提出要“开展质量品牌提升行动”,此次《建议》再次提出要“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意味着质量提升行动正成为我国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的重要抓手。

专家们表示,质量提升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永恒的主题,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质量提升再出发

“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成为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推动中国制造“品质革命”的首要任务和措施,绝非偶然。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提高质量标准,加强全面质量管理。2017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广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18年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再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全面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进与国际先进水平对标达标,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来一场中国制造的品质革命”。

2017年9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正式出台,这是我国质量发展史上首个以党中央、国务院名义出台的质量工作纲领性文件。《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落实本意见精神,结合实际研究制定实施方案,抓紧出台推动质量提升的具体政策措施”。

“《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我国质量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总体质量水平有了明显进步。”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总工程师蒋家东认为,与美、日等国普遍通过10年左右时间实现了产品质量水平跨越提升相比,我国质量工作的成效仍显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质量政策不实,质量投入不足。虽然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推动质量发展政策文件,但缺乏配套政策支持,质量提升行动尚缺关键的“临门一脚”;二是无序竞争、低质竞争问题突出,一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如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未能摆脱传统发展模式的制约,大量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定位中仍然处在中低端,甚至引发了新的产能过剩问题;三是对创新和质量的认识存在偏差,科技的单点突破解决的是技术与产品的原创问题,如果没有质量保证能力做基础,科技创新难以成功走向产业化发展;四是对质量专业技术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不足,导致各类质量专业技术人才存量不足,增量有限。“应该着力重建质量工程师队伍,发挥他们在产品质量改进和产业质量提升中的作用。”

将质量提升进行到底

专家们表示,《指导意见》实施以来,最重要的经验就是——质量提升要真正落地有效,最关键的是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让企业的盈利和发展真正建立在提高质量的基础上,从而充分激发市场主体质量提升的内生动力,用质量竞争获得更高质量的发展。

“质量提升行动应该落实到企业的质量意识、质量管理、质量落实等环节,落实到研发、生产、销售到售后的全过程,质量提升行动,也是质量、品牌、标准和信誉共同提升的过程。”深圳大学中国质量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刘伟丽教授说。

对于“十四五”时期如何更好地落实《建议》要求的“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蒋家东建议,重点从解决上述几个方面的问题入手,坚持细抓、实抓、常抓。

“一要看到贯彻落实《指导意见》已经取得的成效,二要根据发现的问题来反思,提出‘十四五’时期的指导意见。”温德成认为,一是未来的质量提升意见应着眼长远。如《指导意见》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20年,供给质量明显改善,供给体系更有效率,中国制造、中国建造、中国服务、中国品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这个目标显然在短短3年内是无法实现的。再如建立中央质量督察工作机制,将质量发展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的教学计划中,也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和准备。二是应认识到质量提升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判断供给质量提升的最终依据是消费者的需求是否得到有效满足。三是一些质量提升措施应在全国层面推广,而不是地方各搞各的。比如《指导意见》中提出的推行高端品质认证,这必须是全国性的,甚至应是对世界各国开放的,否则竞争力难以保障。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