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认识标准与标准化...
×

认识标准与标准化

2024-04-19 09:59阅读数:30

一、标准的特性标准既是标准化活动的成果,又是开展标准化活动的依据,是标准化的核心。标准的特性可从科学性、规范性、制度性、契约性、目的性、语言性、系统性、专业性、权威性九个方面来认识。(一)科学性。标准以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是人们对事物真理性的认识和提炼。客观、真实、可验证是对标准的基本要求,科学和适用是标准的生命线。标准化是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的活动,标准的科学性决定并反衬出标准化活动的科学性。任何主观臆断、任何高大上的主张如果没有科学实证,都不能成为标准,否则只能结出伪标准化恶果。(二)规范性。简言之,标准是规范性文件,标准化是建立规范化秩序的活动。实现规范化的方法手段有多种,标准化主要是在事物微观技术层面建规范。人们常常将标准和规范两个概念并列使用,其实在制度规范体系中,标准只是一部分,处于最底层,是实现事务简化、统一、优化、协调深层次的规范,为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奠基。标准规范是经科学实证并协商选择确定的,相较于行政类规范,更具客观性和稳定性。(三)制度性。标准是国家基础性制度的重要方面,是制度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承接战略、规划、政策、法规等宏观制度,在微观领域和操作层面对具体对象提出精细、专业的技术性要求,创制出事物的底层制度规则。所以标准化是制度化的一种表现、一个部分,是良好秩序的深层构建,也是制度化的、法治化的微观延伸。标准这种基础制度,可以构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底层逻辑。标准制度性开放,业已成为高水平开放发展的新通道。(四)契约性。制定标准要经协调一致,形成共同使用、重复使用的规范性文件,犹如契约的订立。一般地讲,采用标准是自愿性的,采用标准意味着遵从或者践行这个契约性文件。标准化的根本目的在于简化和协调矛盾冲突,建立最佳秩序。现代标准化让现代社会复杂的系统和细密的社会分工能够建立起有效协作,是社会化大生产不可或缺的契约化治理工具。(五)目的性。目的性是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实施标准是为了达成一定的目标,让发展符合预期。开展标准化活动,即是用标准来解决现实问题或者潜在问题,强调以目标为导向、以问题为牵引、以需求为驱动。标准化对象包罗万象,不同标准内容上千差万别,但都有明确的目标指向,都是为实现目标而对要素和过程进行约束、规范和指引。标准化本质是有目的的管理活动。(六)语言性。标准具有技术和规则二重性,是知识、技术、方法、经验的载体,同时为知识、技术、方法和经验的传播、实施、推广和更新发展奠定基础。计算机用标准代码运算,产品质量信息用标准表达。标准一旦生成,就成为技术传播交流的语言。全世界都可以利用标准进行认知、生产、贸易方面的沟通交流。国际标准是国际通用语言,这已形成全球共识。(七)系统性。近代标准化源于社会化大生产对技术制度规则的需求,现代标准化正是以系统论的观点来观察和识别影响事物发展变化的各个要素,研究对要素及其结构的控制,建立解决复杂问题的标准体系,以系统协调、结构优化为目标规范各方的行为和结果,从而获得整体上的良好秩序和最佳效益。缺乏系统性思维的标准,不符合现代标准化要求,是新型标准体系建设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八)专业性。标准引领、规范和赋能行业建设发展,作为技术规则,其权威建立在专业性、科学性基础上。标准代表着先进与合理,人们信奉“符合标准才是对的”。标准化活动是将标准化原理和方法运用于标准化对象的过程,标准化自身不是一个独立行业,离不开标准化对象这个“宿主”。我们讲的标准化建设,实际上是指标准化在各行各业的推广应用。可见,标准化实质是专业化治理,是专业领域建设的一部分,不具备相应领域的专业知识、技术和经验,不深刻理解标准化的原理和方法,难以编制出科学适用的标准,也难以正确应用和实施标准。从学科专业角度看,标准学属于典型的交叉学科。(九)权威性。标准建立在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上,可以说,标准是将成熟技术和成功经验结晶形成的技术制度、管理制度。标准制度的优势是能够不依赖权力因素,而以其科学适用性树立自己的权威性和公信力。不执行产品服务标准,产品或服务就难以被市场接受;不执行过程方法标准,就难与上下环节协作。遵照标准做意味着正确、采用标准意味着合作,如企业和服务组织导入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并通过认证向社会宣传,正是借助了标准的权威性来建立和传递信任。标准的权威性与发布机构紧密相关,不同国家和地区常常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因为标准作为一个国家的技术基础和微观制度,体现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某种意义上反映着国家、地区治理权力和专业化治理水平。二、标准化的特征标准化主要是指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活动过程,也有时被比作理想的目标状态。标准化的特征可从一致性、复现性、通用性、工具性、经济性、时空性、民主性、战略性八个方面来认识。(一)一致性。标准化是追求事物趋向一致性发展变化的过程,一致性是标准化结果的呈现。标准化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实现事物一致性,没有一致性就没有标准化。一致性的极致表现是统一化,一致性更多表现出来的是系列化。例如通用的螺母,形状均为正六边形柱体,内螺纹牙形一致,规格尺寸虽然不尽相同,但不能任意选择,必须选取标准化的尺寸系列,以保证产品的简化和一致。(二)复现性。标准化对象是重复性事物,制定标准的三大原则之一是复现性,又称为可证实性。标准化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过程及结果可复制。螺母的标准化生产,意味着大量复制某种规格的螺母。麦当劳北京店铺与上海店铺相距千里,执行同样的标准,加工的汉堡包看上去吃起来没什么两样,因为它是标准化产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若按照同一标准得出不同结果,则说明标准不完整、不正确。标准是产品质量的基因,相同的基因可得到相似的结果,标准化生产即意味着产品的孪生。(三)通用性。解决产品通用性、互换性问题,是标准化的出发点。对产品、服务、方法、过程、信息、模式、行为进行标准化,可以保障普适通用、组合运用、系统集成。对产品的标准化过程,即是让零部件的形状、尺寸、性能、作用可以彼此通用互换;不解决通用互换问题,复杂产品大规模生产难以开展,后期的使用维护成本难以承受。正是为了跨国家跨地区解决产品的通用性,才催生了国际标准化组织。(四)工具性。人们创制标准这种技术规则,就是用制度工具约束和引导事物发展变化。所以说标准化既指事物的目标状态,更主要的是指实现目标的方法手段,体现了目标和手段的有机统一,是一种科学方法论。我们推进全域标准化建设,即全面运用标准化方法手段,通过各方面标准化治理,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个总目标。作为工具手段,标准化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标准化就没有现代化。(五)经济性。秩序和效益是标准化的根本追求,经济适用性是判断标准优劣的价值尺度。标准化的经济性体现在能够统一生产流程和工艺,保证产品质量,复制技术模式和成功经验,实现批量化生产,避免重复开发,促进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等。标准对技术水平的选择以技术经济性合理为准,而并非水平越高越好,因为成本过高的技术虽然先进,经济性未必好。标准化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为减少复杂性、降低成本。当然,标准化是追求一定范围内整体效益最佳,并非某个个体的效益最大化。(六)时空性。标准是在一定范围内适用的规则,它受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禀赋和技术经济条件制约,其适用范围的大小由标准制定发布机构的代表性决定。标准来源于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科技进步、经验更新都会推动旧标准向新标准改进提升。因此标准只是相对稳定的规则,标准化进程沿着制定-实施-反馈-改进的路线螺旋式上升、可持续发展。我国标准管理中,除适应技术变化及现实需求及时调整标准外,还将标龄设定为5年,标龄满了就要对标准进行复审。当然也有的基础标准相当稳定,如简化汉字国家标准、铁路轨距国际标准,就不能轻易变化。(七)民主性。标准制定活动主张相关利益多方平等参与、公开透明、协商一致,在民主基础上实现技术要求集中统一,从而谋求共同利益最大化,形成最佳秩序,它是典型的协商式民主活动。如果说标准制定是决策民主化,标准实施则是执行过程的民主化。标准是柔性制度,不强制执行(我国强制性标准实质上是技术法规,国际上普遍认为标准实施是自愿性的)。面对标准,个人或机构都有充分自主选择权、自由评议权。然而标准化不能滥用,一哄而起的泛标准化同主观臆断的伪标准化一样,反而会破坏系统协调性。可以说,国家推进全域标准化治理,是协商式民主制度建设行之有效的实践路径。(八)战略性。标准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价值。“谁制定标准,谁就取得话语权;谁掌握标准,谁就占据制高点”。标准选择并锁定技术,一旦某种技术方法被标准选定,就等于得到市场采认,成为主流技术方法,其他技术方法很难再挤进来。国际上5G通信技术标准之争,争的是行业战略控制权。市场竞争如下棋,标准取胜则局势占优,赢者通吃。国家、地区或者企业纷纷建立技术标准战略,一方面为了完善自身技术基础制度,另一方面则是争当技术规则制定者,而非追随者。从更高维度来讲,标准化是目前人类应对熵增定律的最优方法。标准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成果。标准几近于道,理想的标准是真理的化身;标准化作为方法论普遍适用,在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基础性、阶梯性、引领性作用。从内到外透视标准的特性、标准化的特征,对于理解标准化概念、认清标准化价值、把握标准化原理、运用标准化方法、循序渐进地深化标准化改革发展大有裨益,亦是作者不揣浅陋撰写本文的初衷。(源自湖北省标准化和质量研究院,作者系湖北省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标准化处处长。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