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联合会动态 >> 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

继往开来 改革创新 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2009-06-12 10:41阅读数:2478

 ——于珍会长在中机联三届一次会员大会上的工作报告                                                            (2009年5月20日)


同志们:

    今天,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召开三届一次会员大会。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第二届理事会任期的中机联工作;进一步分析和把握当前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明确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任务;选举产生中机联新一届理事会;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坚定信心,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和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

    现在,我代表第二届理事会向大会做工作报告,请代表审议。报告分三个部分。

    一、坚持服务宗旨,促进机械工业振兴

    第二届理事会任期的五年,我国机械工业进入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阶段。2008年全行业的工业增加值达到近2.4万亿元,是2003年的3.53倍,年均增长28.66%;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是2003年的3.54倍,年均增长28.77%;外贸出口额2425亿美元,是2003年的4.33倍,年均增长34.07%;从2006年起我国机械产品进出口实现贸易顺差,2008年贸易顺差达到477亿美元;2008年1~11月全国机械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已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4605.32亿元。一些主要产品的产量大幅提升:2008年数控机床产量12.22万台,是2003年的3.22倍,年均增长26.38%,已位居世界第3位;汽车产量934.55万辆,是2003年的2.1倍,年均增长43.03%,位居世界第3位;其中轿车产量达到503.74万辆,是2003年的2.49倍,年均增长20.05%;发电设备年产量达到1.33亿千瓦,是2003年的3.61倍,年均增长29.24%,年产量连续5年保持世界第一位。全行业呈现出持续快速发展,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大幅提升,支撑国民经济建设的能力不断增强,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的进展,经济发展方式开始转变,发展质量有所提升,适应市场变化的能力有了长足进步,持续盈利能力不断强化,对外开放水平和国际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在产业优化升级、节能降耗、大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动产业集聚、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机械制造大国。

    这些成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英明决策的结果,是国资委、民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改委、科技部和有关政府部门重视、支持、关心、指导的结果,是机械工业战线各级领导、全体职工齐心协力、艰苦奋斗、改革发展、锐意进取的结果,也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努力工作的结果。五年来,中机联二届理事会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行业和会员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振兴装备制造业为己任、“双向”服务为宗旨,团结和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不断破解发展难题,行业服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在行业中扩大了影响,在政府中赢得了信誉,在会员中增强了凝聚力,为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五年来的主要工作和体会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努力为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做好服务

    首先,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决策部署。二届理事会坚持紧密联系机械工业实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决执行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按照中央精神,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每年针对行业发展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组织专题调研,加强与各省市和基层企业的沟通交流,积极宣传国家的大政方针。为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明确要求:“要把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作为提升制造业的战略重点”,我们大力加强重大技术装备工作,成立了“中机联重大装备办公室”。为落实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精神,我们以“加强自主创新,促进行业发展”为主题,专门召开了“机械工业自主创新工作交流会”。在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后,中机联专门成立了“三农”工作办公室,动员全行业力量,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把机械工业支持“三农”的工作落到实处。在面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特大地震灾害时,积极组织全行业力量投入抗灾救灾、生产调拨物资装备、捐款捐物、制定重建规划等工作,发挥了重要支撑作用,体现了行业的力量和社会责任感。为贯彻十七大精神,中机联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现“两化”融合、节能降耗减排等战略性、前瞻性、综合性的重大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为制定行业规划、产业政策、行业标准奠定基础,为宏观调控提供依据。并通过多种方式、各种渠道,大力宣传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把全行业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决策部署上来。

    第二,为国家宏观决策提供政策建议。五年来,中机联服从和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先后承担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十一五”机械工业发展规划》、《装备制造业振兴纲要》和《机械工业产业技术政策》等许多重要文件的起草工作,以及10个综合性行业规划、20个专业规划的起草、修订工作。全系统各单位每年承担了大量政府委托的重大课题研究,坚持在国务院和政府部门召开的专题会议上积极反映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意见和建议,为政府部门提供了很多项目论证、基础数据和政策建议。特别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时候,多次组织企事业单位参加政府召开的会议,提出稳定汇率、提高出口退税、扩大贷款规模等政策建议,均被政府采纳。对国家宏观决策和确保机械工业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三,积极协助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中机联充分发挥行业综合性社团的作用,本着“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的原则,积极主动协助政府部门进行行业管理,承担和开展了机械工业行业规划、科技、质量、标准化、外事、进出口、统计、信息化、培训、展览、企业管理、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行业管理工作,充分发挥了政府的参谋助手作用。并开展了进出口和税收政策调整、关税税目调整、国际贸易规则制定、配合政府开展项目清理和行业调查等大量具体工作,并为中美战略对话和东盟自由贸易区谈判提供中方出价、要价方案,参加WTO新一轮多边贸易谈判等。按照国家人事部的规定,中机联负责开展实施了现代制造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653工程”)》,有组织、有计划、按步骤地推进全行业的继续教育和知识更新。并定期向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国务院研究室、国资委、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国家统计局报送行业经济运行分析报告和动态信息。目前,已与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商务部、工信部、外交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统计局、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海关总署、国台办、港澳办等政府部门建立和保持了正常联系渠道,完善了沟通互动机制,并通过工信部建立起向国务院反映情况的信息渠道。出色完成了协助政府进行行业管理的工作任务。

    第四,完成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任务。中机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承担了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任务。先后组织实施了三峡电站、西电东输、南水北调、特高压输变电、大型石化、大型抽水蓄能机组、高档数控机床、超临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新型大马力农业装备、大型全断面隧道掘进机、核电国产化等许多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项目的组织协调,认真进行项目把关定向、分析论证、招投标、技术评审和阶段性验收,在落实国产化政策、寻找依托工程、推荐研发和制造企业、优先选用国产设备、加强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重大技术装备攻关、收集反映用户和制造企业意见、掌握工程进度、参与项目评估、推荐国产化有功人员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推进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在核心技术、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大大提高了重大技术装备的国产化水平,保证了国防和国民经济的安全。并按照《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的要求,组织实施了9个“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参与项目管理。由于中机联在国家重大工程和重大专项任务中发挥了突出作用,受到国务院多次表彰。曾培炎副总理在一份报告中特别批示:“在实施过程中,机械工业联合会要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

    五年的工作实践证明,作为综合性行业协会,我们准确把握行业发展的全局,以优质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政府部门信得过、靠得住、离不开的参谋和助手。


    (二)以振兴机械工业为己任,努力做好行业工作

    五年来,中机联坚持科学发展,努力推进行业工作。

    一是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我们按照科技部的要求,认真搞好行业科技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全面启动了机械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工程,加强机械工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工程)实验室”建设,组织实施“技术创新引导工程”,加快推进技术创新联盟的组织建设,开展“创新型企业”试点,初步形成了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配套技术研发,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工艺设备的技术服务体系。并与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组织开展了“中国机械工业科学技术奖”评审和科技成果鉴定推广工作,有1184项获奖,并有21项获得国家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组织科技成果、新产品、新技术鉴定733项,不断营造倡导创新、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发展环境。同时,按照《机械工业重点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推广计划目录》,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对提高机械工业科技水平,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2008年机械工业新产品产值达到43687.8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2.2倍。

    二是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第一,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大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完成了《珠三角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装备工业部分的编制。目前,由中机联命名的区域性产业集群已达11个,培育的具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展览会12个,同时与山东省文登市政府和卓达集团合作,参与“中国先进技术装备园区”建设,取得了良好效果。为优化产业布局、形成协作配套的利益共同体、提升产业集中度和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第二,遵循“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方针,中机联专门成立了“信息化工作专家组”,加快推进机械工业信息化工作,完成了《机械工业企业信息化现状与推进重点》的研究,连续四年组织召开机械工业信息化推进大会,针对不同行业的工艺和生产组织特点,提出分类指导意见,为提高全行业信息化水平创造了良好条件。第三,高度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开展了《我国机械工业民营企业发展研究》、《提高机械工业中小企业生产力的途径与措施研究》等专题研究;曾经组织召开了机械工业民营企业工作会议,并将在今年下半年召开“机械工业中小企业工作会议”。锻压、铸造、热处理、模具等专业协会也都结合自身行业特点,从搭建公共平台、拓展信息渠道、争取优惠政策等方面,加快推进中小企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第四,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抓手,专门成立了“机械工业节能与资源利用指导委员会”和“节能与资源利用中心”,提出了机械行业节能减排的工作重点和推进措施;对铸造、锻压、热处理、内燃机、重型机械、轴承等重点行业提出了节能、减排及节材措施;征集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装备);开展了典型企业能效水平对标活动;组织制定了《机械工业节能减排考核办法》,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同时,积极引导机械工业从促进国民经济各行业科学发展着眼,思考和规划行业的发展方向,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高效、低耗、少污染的机械装备,满足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第五,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专门成立了“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推进办公室”,把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作为机械工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产业转型升级的战略性举措。在加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连续两年组织召开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工作会议,提出了机械工业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重点、工作步骤和目标;帮助江苏省制定了《专项规划》;开展了与山东、江苏、安徽、浙江的“4+1”联动机制活动;还组团赴欧洲考察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做法和模式,学习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开展了试点布局,把汽车、内燃机行业作为推进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工作重点;并在科技部组织的“现代制造服务业经验交流会”上介绍了经验,引起与会各方的重视。通过系统推进,使广大企业提高了认识,开展了积极探索,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是不断加强行业基础工作。质量工作按照新时期机械工业质量工作发展思路,加速推进行业质检机构联络网、行业计量、质量人才培训和名牌战略四大工作体系建设。配合政府有关部门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加强生产许可证管理,加强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单位资格的评审和设备监理。整合资源,成立了机械汽车专业计量技术委员会,初步形成覆盖全行业的产品质量检测及相关技术服务体系框架。并与质量管理协会合作,坚持开展群众性质量活动。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和“机械工业名牌产品战略实施计划”,有71类产品263个品牌获得了“中国名牌”称号,三家企业的产品荣获“中国世界名牌”称号,两个企业和两个项目被授予“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占到首届“中国工业大奖表彰奖”总数的近60%,大大提高了机械工业的整体质量水平。标准化工作结合产业特点和实际需求,积极探索行业标准化工作机制改革,创新工作模式,建立起120个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31个分技术委员会、28个机械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形成新形势下的行业标准化工作体系。五年组织制修订机械工业标准7135项,占到行业标准总量的52.8%;并承担了7个国际技术委员会和分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国际标准的转化率达到85%。形成了基本满足行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建立了适应标准化工作需要的技术队伍,为机械工业的技术进步夯实了基础。培训工作坚持“人才强国”战略,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了中机联培训部与教育中心的合署办公,与江苏大学共同组建了机电培训学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已基本形成覆盖26个行业、近300个工种的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体系和机械行业培训教育工作网络。全国已有10余万人次接受“653工程”培训,今年计划完成30万人次的培训任务。中机联坚持每年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育部、科技部、国防科工委、全总等部委联合开展职工技能竞赛,评选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对高技能人才建设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评选表彰。2008年还专为技术工人设立了机械工业科技进步奖。这些活动对于鼓励职工爱岗敬业、岗位成才和提高全行业职工的整体素质,产生了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在大力推进全行业职业培训的同时,二届理事会还注重在中机联工作总部和全系统各单位加强内部培训工作,举办了重大技术装备、劳动法、标准化知识、公文处理、国企改革、WTO知识、规章制度、行业知识等多方面的讲座和知识培训班,加强了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并形成制度化,做到年有计划,季有安排,全员参加,对提高职工队伍的政治、思想、文化、业务、技能等多方面素质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企业管理工作认真贯彻落实《机械工业“十一五”企业管理发展规划》,以实施“现代化管理示范工程”为切入点,引导企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全面提升现代化管理水平。同时,努力开展企业信用评价工作,加快机械工业信用体系建设;创新工作思路,加快推进机械行业管理人才队伍建设。这些工作受到了广大企业的欢迎,有力地推动了机械工业管理现代化。统计信息工作按照国家统计局要求,完成了《机械工业统计指标与标准》的修订,健全和完善了统计信息网络,保证了正常数据来源和渠道的拓展,规范了统计工作程序和工作要求,加强行业管理和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了统计信息的分析与发布,组织编发了年度全国机械工业行业统计资料综合年报、产品产量年报、产业动态分析月报、全国机械产品进出口统计、机械工业大中型企业概况等大量信息资料。为政府和行业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信息服务,每年都受到国家发改委和统计局的表扬。


    四是大力推进机械工业服务“三农”工作。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精神,把工作重点放在促进农业先进生产力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上。在整合行业资源、明确职责的基础上,成立了“机械工业‘三农’办公室”。组织开展了“农机工业发展现状”调研活动;召开了“机械工业支持‘三农’工作座谈会”、“振兴装备业、服务新农村”高峰论坛、“小型工程机械为‘三农’服务与行业管理座谈会”等专题会议;组织各专业协会和事业单位制定了服务“三农”的工作计划和工作重点,建立起服务“三农”的工作体系、组织方式,以及相关的工作协调和利益分配机制,把机械工业支持“三农”的工作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单位。我们还和山东省人民政府、江苏省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三次“中国新农村装备国际博览会”,扩展了产销渠道,把支农工作做好做实。并加强了有关政策研究,汽车工业协会提出了发展农村汽车市场的政策建议,协助政府制定鼓励农民购买轻型汽车给予补贴的实施方案;价格协会、农机协会等单位对实施国家农机具补贴政策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政策建议,受到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和认可。中机联动员全国机械行业积极参与中国农业机械科学研究院负责主持的国家“十一五”重大科技支撑项目——“多功能农业装备与设施研制”,形成工作合力,共同保证这个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农机科研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完成。我们要求机械工业各专业协会、学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培训中心都要发挥自己的技术优势,不断加大“科技支农”的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为解决“三农”问题办实事。这些工作在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冲击,实施农机、汽车、摩托车“三下乡”活动中都收到了非常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五是不断提高机械工业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二届理事会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提出的“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着力提高对外贸易的质量和效益”,与商务部共同组织召开了“纪念国务院128号文件颁布20周年座谈会”,认真回顾和总结机电产品出口工作的经验,积极引导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培育研发能力,扶持自主品牌,提高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从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从低成本、低价格优势向综合竞争力、核心竞争力转变,加强行业自律,避免国际贸易和投资活动中的恶性竞争,实现互利共赢。为帮助企业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中机联组织召开了全系统进出口工作座谈会;开展了与摩洛哥、埃及、肯尼亚、加拿大、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南非、科特迪瓦、英国、美国、德国、意大利、丹麦、芬兰、法国、巴西、印度、巴基斯坦、日本、韩国、台湾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以及中国-叙利亚、中国-毛里求斯、中国-西班牙、中国-土耳其、中国-瑞士等双边合作洽谈活动,努力拓展国际合作业务。我们和中国贸促会共同举办的“中国汽车国际巡展”,行程遍及叙利亚、中东、俄罗斯等国家,在世界上引起了巨大反响。二届理事会进一步加强了与国际相关组织的交流与合作,与20多个国家和台湾区建立了业务工作关系,并与十几个国家和台湾区协会签署了合作协议,加强对国外经验的学习借鉴和与国际同行的信息互换。同时,继续完善产业损害监控预警系统,加强与政府和企业的联系,建立信息畅通的快速反应机制,努力维护产业安全。我们不断改进和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发挥利用外资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提高机械工业开放型经济的质量和水平。

    六是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二届理事会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将全行业精神文明建设制度化、长效化,每三年对机械工业文明单位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先后两次组织召开“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表彰大会”,对285家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108家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和69名全国机械行业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表彰,对文明单位建设工作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做出安排部署,组织开展企业文化建设和创建学习型企业活动。我们还组织召开了沈鸿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大会、学习王洪军同志先进事迹大会和马恒昌同志百年诞辰纪念大会,以及机械企业职工技术创新成果展示暨现场交流会和全国机械行业“创新文化与振兴装备制造业”高层论坛等活动,鼓舞全行业职工立足岗位,胸怀大志,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功立业,岗位成才。特别是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共同开展了全国机械工业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活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了先进集体代表和劳动模范,与全体代表合影留念,并发表了重要讲话,号召机械工业全体职工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扬光荣传统,为振兴装备制造业做出新的更大贡献。这些活动在行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有力地推动了机械工业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同步推进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四个文明”协调发展。

    为营造有利振兴的良好氛围,我们加大了宣传工作力度,每年举办两次面向社会的机械工业信息发布会;多次组织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采访报道行业重大事件和活动;并通过《中国工业报》、《中国机经网》、《中国机电工业》、《机械工业综合动态》和62家期刊及时开展新闻报道。为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我们组织了包括十项内容的系列纪念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五年来,二届理事会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加快振兴贯穿行业服务工作的始终,实现了机械工业连续快速新增长,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突破、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新跨越、深化对外开放达到新水平,振兴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实质性成效。


    (三)坚持“服务”宗旨,为会员和企业搞好服务

    五年来,中机联系统各单位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加强能力建设,努力为会员和企业搞好服务,取得了新的进步。主要表现在:

    1、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企业呼声。中机联各级领导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企业、深入市场开展调查研究,收集整理行业动态和企业意见,对煤电油运供应不足和原材料涨价对行业的影响、重大装备付款方式、数码相机整机与零部件进口“税率倒挂”、农用车税费增加加重企业和农民负担、数控齿轮加工机床出口退税、汽车起重机用底盘税率、冷轧取向矽钢片短缺给国家重点工程造成影响等问题,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专题报告,均得到国家重视,有些问题得到了及时缓解。我们还通过内参等多种形式及时反映行业和企业的呼声,一些问题国务院领导作了重要批示,引起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切实起到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2、积极为地方和企业开展咨询服务。中机联充分发挥行业、技术和人才优势,发挥专家委员会的作用,基本形成了覆盖行业、指导发展的专家咨询体系和运行机制,通过调查研究、战略策划、信息引导、管理咨询、课题交流以及组织专题论坛等多种方式为企业提供咨询服务。承担和完成了江西、黑龙江、广东、江苏、新疆、陕西、河南、贵州、山东、大连、苏州、南通、秦皇岛、唐山、包头市青山区、晋江等地方政府委托的咨询任务,以及上海电气集团、东风朝柴公司、浙江省机电集团、哈飞集团、浙大中控集团、常熟开关制造有限公司、广西柳工集团等很多企业的技术咨询项目;还参加了安徽、广西、杭州、武汉、兰州、桂林等省区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制定、发展战略研究和咨询工作。中机联会领导带队先后赴黑龙江、广东、江苏、新疆、陕西、江西、山东、河北、天津等省区市开展调查研究,帮助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中机联关于江西省机械行业改革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得到江西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评价。中机联每月一次定期召开机械工业经济运行会商会,围绕产业热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形成的意见通过简报提供给行业企业;还编辑出版了《2002—2007年中机联专家委课题(项目)研究报告汇编》,供行业交流和参考。通过不断深化和拓展工作领域,使咨询服务工作真正成为中机联为企业服务的重要渠道,为地方和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3、切实维护会员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坚持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我们努力维护行业利益和国家经济安全,完成了商务部委托的《装备制造业部分行业重组并购及典型案例分析研究报告》;向发改委报送了《关于洛轴集团有限公司有关情况的紧急汇报》,引起了政府部门严重关注,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曾培炎副总理先后两次分别做出重要批示,推动了商务部等六部委《关于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的规定》出台。重型机械协会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向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关于对起重机械设备监督检验不合理收费若干问题的报告》,引起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视,明确了“特种设备收费项目及收费标准”,减轻了企业负担,规范了检测工作,对提高产品质量,促进企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机械通用零部件协会在面临国际贸易纠纷时,以行业利益代表者和代言人的身份,团结和动员40多家企业积极应诉,维护了行业和企业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德力西集团与法国施耐德公司发生维权纠纷时,中机联工作总部积极主动地予以支持和帮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得到了我国驻法使馆的感谢和赞扬。

    4、努力帮助会员企业拓展市场。中机联系统很多单位都广泛建立了与国外同行的联系,及时了解产品与技术的发展和市场变化,努力营造交流沟通、合作共赢的平台,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和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中机联工作总部和很多专业协会经常组织用户联络会和重点用户信息交流会,了解用户需求;编辑出版先进实用技术和新产品推广应用手册,介绍技术进步的实时动态;组织行业内外的专家对用户提出的咨询项目提供无偿服务,并组织承办新产品推广使用座谈会,建立供需合作的长效机制,拓展机械产品市场。许多专业协会每年通过召开行业大会,对经济形势进行分析、介绍国内外技术发展和应用的情况、提出主机市场发展报告;针对重点产品,开展行业质量自检自律活动;积极扩大国际交往,成功举办国际展览会,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服务,收到了非常好的成效,受到广大企业的欢迎。

    5、积极为行业和企业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五年来,中机联在推进行业振兴进程中,努力为行业和企业争取国家科技项目、重大专项研制企业技术改造国债项目、高技术产业化、建立国家工程试验室等项目,争取到了大量财政资金支持,有力地促进了行业发展。汽车协会积极向财政部提出建议,对提前达到国家排放标准的轿车制造企业给予税收优惠,为轿车骨干企业争取到34亿元奖励资金。农机协会积极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情况,经过努力,农用运输车增值税由原来的17%降为13%,还减免了购置费和养路费;手扶拖拉机底盘税率降低了4个百分点,大大降低了生产企业的成本。仪器仪表学会向国家发改委推荐了9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获得国家支持资金7亿元。中机联工作总部和机床协会、模具协会、价格研究中心、铸造协会、锻压协会等单位,多年来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行业发展情况和企业呼声,努力为相关行业争取数控机床、模具、铸锻件等产品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受益企业不断增多,返还税额成倍增加。还在重大技术装备、科技进步、扶持中小企业发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产业、技术改造、促进机械产品出口等方面,积极帮助企业申请和争取国家优惠政策,为机械行业和企业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6、努力做好信息服务工作。为满足广大会员、企业和社会各界对信息服务的要求,中机联投巨资改进和完善了机械工业信息网络系统,成立了机经网工作部,形成了“三纵三横”的行业信息网络系统的基本框架,相继建立了十多个专业网站,与许多地方协会网站实现了互联互通。并深入发掘和利用行业信息资源,以行业经济运行形势信息统计数据为基础,组织全行业的专家学者,及时进行分析研究、作出预测和发布包括行业发展态势和前景预测;行业产销信息;供求关系、价格变动、竞争潜力等市场信息;新产品、新技术、新装备、新工艺等技术信息;或者给会员单位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努力向提高信息获取能力、分析处理能力和多渠道的快捷沟通能力的“三个能力”和努力拓宽信息服务内容、拓宽用户覆盖面的“两个拓宽”发展。现在,中机联每年召开的两次新闻发布会已在社会上形成品牌,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等专业协会定期发布的行业统计信息,已经成为政府决策、国内外专家预测和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

    7、努力办好各种类型的展览会。二届理事会大力支持机械工业的国际知名大展,例如:中机联和汽车协会、汽车贸促会共同举办的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机床协会举办的北京国际机床展览会,印刷及设备器材工业协会举办的北京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模具协会举办的中国模具和设备展览会,工程机械协会举办的北京国际工程机械展览会,文化办公设备协会主办的中国国际照相机械影像器材博览会,仪器仪表协会举办的北京多国仪表展等机械工业展览会,不断扩大我国机械工业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同时,还将组团参加行业国际著名展会作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重要渠道。并加强与地方政府和地区协会的合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和周边企业的需要,举办区域性、专题性展览,五年间多次主办了中国工博会、西部制博会、沈阳制博会、广州制博会、东莞机械五金模具展、江门摩托车工业博览会、佛山专业机械装备展、陈村机床及橡塑设备博览会、山东国际装备制造业博览会、海峡西岸汽车博览会等区域性展会,以及“首届中国(广东)国际印刷技术展览会”和首届国际印刷技术发展论坛,并在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支持下,与香港印刷业商会、台湾区印刷暨机器材料工业同业公会和澳门印刷业商会共同创办了“中华印制大奖”,在海内外引起很大反响。结合举办展览会,我们积极协助当地政府招商引资,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使机械工业展会起到了“交流经济技术信息,展示最新科技成果,促进生产要素流动,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引导产业发展,提升制造水平”的重要作用。


    (四)切实加强自身建设,规范运作,健康发展

    五年来,二届理事会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行业协会、商会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不断加大自身建设和改革发展,取得了“思想观念深化更新、主业平台巩固发展、规范管理不断完善、服务能力逐步提升、经济实力日益增强、社会影响日趋扩大”的新进展,得到了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肯定,多次荣获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先进行业协会和中央国家机关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我们的体会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切实保证党对社团组织的坚强领导。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把中机联系统的工作纳入党的监督领导之下。五年来,我们按照中央和上级党组织的工作部署,坚持加强思想建设,认真开展政治理论学习,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武装广大党员和干部职工的头脑;坚持加强能力建设,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不断增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和坚持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持加强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加强党的组织生活,完善党的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了中机联党委的会议制度、学习制度、内部管理制度和领导分工责任制,严格按民主集中制原则办事,做到重大问题集体讨论、会议决定、分头落实;坚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治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按照《中机联党委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办法》,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不断强化监督,努力构建惩治和预防体系;坚持加强业务建设,把党的工作和业务工作紧密融合,为全面推进装备制造业的振兴提供政治保证。并围绕社团中心工作、针对制约行业协会发展的矛盾和问题,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党的政治优势,为做好中机联系统各项工作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政治保障。

    二是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按照“把行业协会建设成行业经济信息的提供者;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协调者;市场秩序和企业利益的维护者;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的建言者;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促进者;企业开拓、创新、发展的服务者”的奋斗目标,把加快转变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作为促进行业协会改革发展的首要任务。强调在新形势下,思想观念转变的核心是要树立科学发展观,把服务职能与行业振兴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服务意识、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不断深化改革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增强行业协会的凝聚力和影响力,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向中介服务的根本性转变。

    三是按照“四化”要求,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职工队伍建设。二届理事会坚持严格把握政治标准,“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遵循“四化”原则,坚持“老中青三结合”,以中青年干部为主,同时充分发挥老同志的作用,改进对干部培养、使用、考核、评价的办法,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加快后备干部的培养步伐。五年间,对大多数专业协会、学会和事业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组建起政治可靠、业务过硬、廉洁自律、勇于改革创新的领导班子。实践证明,这些新领导班子为各单位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能够团结合作、富有朝气、务实肯干、开拓创新,有力地推动了各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同时,重视和加强了职工队伍建设,不断改革和完善用人机制,职工队伍年轻化有了很大进展,一些专业协会和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中青年为主、老中青结合的职工队伍,并且重视加强岗位技能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增强了发展的活力和后劲,保证了各单位长远发展的需要。

    四是按照中央“规范运作”的要求,不断加强制度建设。我们根据行业中介组织的工作特点,逐步建立健全保证中机联系统各单位规范运作的会议制度、民主决策制度、工作制度、管理制度、资产财务制度、人事劳资制度、分配制度等规章制度,坚持用制度管人、管事、管工作,逐步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制度体系,不断增强规章制度的执行力,保证各项工作有章可循、规范运作。这已成为中机联系统各单位自身建设的共同着力点。经过五年的努力,现在各单位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了很大进步,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执行力不同程度地得到加强。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保证了各单位重大决策的科学、民主程序,使中机联系统的各项工作基本做到“一切按政策办事,一切按原则办事,一切按组织办事,一切按程序办事”,把中央对行业协会“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要求落到实处。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