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联合会动态 >>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宏...
×

围绕中心 服务大局 为实现装备制造业振兴宏伟目标而奋斗

2009-11-03 18:21阅读数:2566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会长 王瑞祥

同志们:
  在举国上下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团结一心化危为机,确保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庆祝新中国60 周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全国机械工业行业协会工作会议今天召开了。这是中机联新一届理事会组织召开的首次全国性行业协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的中心议题是: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推进贯彻落实国务院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两个规划”)为中心,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团结引领行业,为确保振兴宏伟目标实现,拼搏进取,再创佳绩。
  下面,我讲三个方面的意见。
  一、了解全局、把握走势
  增强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自觉性
  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其发展水平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十分重视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的发展,国务院连续下发的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若干意见及调整振兴“两个规划”,并相继配套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加快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振兴发展的国家意志。机械工业战线要立足战略和大局的高度,运用世界的视野,结合行业发展实际,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的决策部署,不断增强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基本走势
  对于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强国而言,装备制造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各主要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目前,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仍然是装备制造业强国,现存格局并不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世界经济衰退而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当前,国际装备制造业基本走势呈现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特征:
  1、装备制造业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始终未被弱化。装备制造业处于工业的核心地位,没有强大的装备制造业,就无法完成工业化,更不可能实现现代化。进入21世纪,工业发达国家将装备制造业置于更为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占本国工业总量的比重、资本积累、就业贡献等指标上均居前列,更体现在装备制造业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设计和生产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近年来,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均在40%以上,新兴工业国家在30%以上,并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下,2008年世界主要国家机械工业销售收入同比增长0.5%,国际装备制造业的经济规模仍保持相对稳定。2009年一季度,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工业总产值严重下滑,但位于危机中心的美国,4月份订单额和库存则均出现良性发展态势,其基础能力和规模水平不容忽视。
  2008年,中国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达到13.6393万亿元,超过日本、德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机械装备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2618.62亿元。目前,我国在常规发电装备、港口机械、水泥成套设备、船舶等制造领域已走在世界前列。中国已进入世界制造业大国行列,与工业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
  2、产业结构发生着积极的变化。近年来,在经济全球化和资本自由化的双重影响下,国际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体现在:一是国家之间的产业结构存在明显差别。工业发达国家逐步退出劳动密集型和高劳动强度的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是高技术化、高附加值化和高服务化。日本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进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和大改组,从以消耗能源和资源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节约能源、资源且附加值高、市场潜力大的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从硬件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以软件服务为主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向创造高附加值的高技术产品和服务方向发展。此外,工业发达国家精密机械所占比重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美国的这一比例基本上达到了发展中国家的3倍;关键零部件所占比例也高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工程服务创造的产值已经相当于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的80%。
  二是国际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工业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加工组装环节陆续向劳动力丰富、成本低、市场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转移,目前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装备制造业增长速度远高于工业发达国家。不仅如此,资本含量与技术含量较高的先进制造业与以IT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转移扩散程度加大、速度加快。同时,转移的方式也由合资、合作为主向独资、并购为主转变,产业转移出现日益深度化和广度化的新趋势。
  三是产业布局调整逐步深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装备制造业产业链在不断拉长,产业分工不断细化,全球化设计、全球化零部件制造、本地化成套组装与销售已成为跨国公司的主要生产组织方式。这种产业生产组织方式的不断演变,是建立在企业重组和产业整合基础上。历史上,西方国家制造业企业共发生五次重组的浪潮。20世纪90年代末期掀起的第五次重组浪潮,与以往重组的重要区别在于跨国界的强强联合,以进一步谋求全球竞争力。现在的跨国公司均具有这样的特征,不同的用户面对一个相同的技术平台,共同的技术平台支撑着公司内不同的产品,大大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正是基于这样的重组整合所体现的“规模效益”,不仅是固定资产或企业生产能力的规模效益,而是更深层次的研究开发规模效益和市场开发、销售和服务的规模效益,从而赋予了企业可持续发展与产业集中度新的内涵。


  3、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产业技术是当今全球科技发展最活跃的领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装备制造业产业技术的内涵和外延随着科技快速发展、应用领域加深与拓展而不断变化,并随时孕育新的突破和掀起新的革命。一是信息技术的渗透性更趋突出。随着以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装备制造业的结合,使得传感器、开关等传统机电产品智能化,工业监控由仪表向电视化发展,柔性制造系统、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成为现实,不断地催生出层出不穷的集合性的新的产品门类和新的业务。同时,信息技术的渗透还变革了装备制造业的生产方式,网络技术在加速推进装备制造业全球化的进程中,电子商务和IT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固有的生产、消费、流通方式,网络技术将设计、生产、销售乃至服务一体化、网络化制造贯穿于从订单开始、经营活动组织的组建、产品的技术开发、设计、制造加工、销售、售后服务等产品全寿命周期,网络正在改造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组织结构,一些产业中纵向一体化的趋势正在减弱,取而代之的是契约分包的合作方式。
  二是装备制造技术日趋极限化。为适应各行业技术发展的需要,装备制造技术正在从常规制造、传统制造向非常规制造及极限制造发展,集中表现在微细制造、超精密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如强能量场)制造等,并已成为装备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
  三是新材料推动了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新材料技术的突破在很大程度上使材料产品实行智能化、多功能化、环保化、复合化、低成本化以及长寿命和按用户的要求进行订制。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纳米材料与技术将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各领域发展的主导技术。纳米材料与技术的发展,一方面是形成纳米加工、纳米电子、纳米医疗及机器人等未来新兴产业,另一方面是对现在的信息产业、生物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进行深入改造。也有人预言,纳米技术在21世纪将引起一场新的产业革命。此外,微电子、光电子、新能源、生物、超导、稀土功能、智能等新材料及其应用技术的突破和发展,都将推动新材料产业的快速发展。
  四是绿色化、人性化和安全性愈加受到重视。随着日趋严重的环境与资源约束,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形成全球的共识,因而绿色制造成为制造业发展的重要特征。绿色制造技术是力求产品制造对环境影响最小,对资源利用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其目标是使产品从设计、制造、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全寿命周期中,废弃物和有害排放物最少,以减少对空气、水和土地的污染。欧洲、美国等已制定并实施有关限制产品中有害物质、化学物质等的法律和政策,绿色制造技术将被全球各产业广泛采用,如汽车产业追求的零排放等。与此同时,世界各国也更加关注新技术对人与生物的安全性影响,更加重视产业的安全技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积极开发的第四代核电,其安全性和经济性更加优越,并具有防核扩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统。在纳米技术的应用中,纳米材料对有机体、环境及健康的潜在影响成为聚焦的重要问题等。
  4、新理论新技术手段引领产业的持续发展。由于计算机技术、新型控制理论、测量工程、信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应用,推动机械工程学不断向纵深发展,各基础学科、边缘学科及新兴学科之间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了新理论、新技术手段,这些日臻完善的新理论、新技术手段,为装备制造业的脱胎换骨提供了依据和支撑。一是现代设计的方法和手段。模块化技术和仿真技术建立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是新的设计方法研究领域,三维CAD正成为机械设计的标准,美、日等国家已开始运用虚拟现实理论进行装备产品设计,采用智能CAD系统来表现三维结构模型的设计方案,不断地创造出新型机械、新型元器件和新的系统与软件。二是加工技术相互融合,派生出新的装备制造技术。如传统的磨削加工与电加工相结合,形成了电磨削新工艺,从而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采用,用户的工艺技术与装备制造技术的组合与固化,形成了新的产品。三是新材料的开发应用,推动了装备制造技术的发展。为满足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加工及其推广应用,要求装备制造业用新测试技术、评价技术、制造技术和控制技术的支持,如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微细加工技术、光/电子复合集成技术、薄模生成和成形技术、非晶体生成技术和激光冷却技术、扫描隧道显微镜等测量技术、超塑性加工和复合材料制造技术等,这必将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技术体系和生产体系等发生巨大变革。
  5、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发生深刻变革。在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新材料、新机理、新思维的作用下,不断地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和市场的形成,同时带动装备制造业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变化。20世纪传统的单品种、大批量生产方式正向多品种、个性化生产方式转变,以生产者为主导的生产方式逐步向以消费者为主导的定制生产方式转变。目前出现的并行工程,集单件生产和大批量生产优点为一体的精益生产方式,以及基于柔性制造技术的敏捷制造,还包括虚拟制造、智能制造等,开创了制造业定制生产的新时代。与此同时,生产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同步跟进,表现出从金字塔式的多层次管理结构向扁平的网络结构转变,减少中间层次,加速信息传递,并且保持着向动态组织管理模式转变。另外,借助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近年来欧美国家出现了以航空、航天、汽车等产业为中心的企业集成趋势,所谓企业集成是指所有企业共享相关的信息,构成一个大型虚拟企业网络,企业间的结合不是靠资本或人,而是由企业拥有的信息来决定,所有全部靠电子设备存储并进行一体化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制造质量,标志着装备制造业开始向网络化时代迈进。
  总的来讲,国际装备制造业的基本走势清楚地告诉我们,装备制造业维系和推动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工业发达国家仍然处于优势地位;科技的进步与技术的集成,对国家竞争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产业结构调整快速推进,国际分工合作日益增强,抢占世界竞争制高点愈发激烈;新理论、新思路、新手段、新创造层出不穷,随时产生并形成新的革命和浪潮等。对此,必须引起我们高度的警觉与重视,以纵览全局、明确目标,进一步推动行业科学发展。

  (二)我国机械工业的基本现状
  机械工业作为装备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新中国60年的发展,无论是产业规模、企业数量、从业人员数量、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利润等,今非昔比、令世人瞩目,已成为国民经济各行业技术装备的重要保障、拉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曾对现阶段装备制造业的特点、地位和作用作了精辟的论述。他指出,装备制造业基础性强、关联度高,决定着整个制造业的水平,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生产消耗水平和国民经济整体利益,必须下更大决心,采取更有效措施,加快改变我国许多重要领域的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大量依靠进口,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品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状况。要求我们要不断增强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国产知名品牌的能力,力争在不太长的时间内,使我国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总体水平有实质性的提高。
      这期间,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李长春等中央领导同志也多次就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作出重要批示和发表讲话。国家先后颁布实施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均提出了发展装备制造业的目标和任务,在此基础上下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同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为装备制造业特别是机械工业注入了不竭的动力,迎来了科学、良性、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
  1、产业迅猛发展,支柱产业地位进一步突出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机械工业已从基础十分薄弱发展成为今天门类齐全、具有相当实力的工业生产体系,经济总量占整个装备制造业2/3以上,增长速度大大高于制造业和GDP的增长速度。2008年,拥有规模以上企业7.88万家,资产总额6.68万亿元,从业人员066万人;实现利润4605亿元,税金2491亿元。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约2.3万亿元,工业总产值9.07万亿元。生产发电设备13319万千瓦,居世界第1位;汽车934.55万辆,其中轿车503.74万辆,居世界第2位;数控机床12.22万台,居世界第3位。机械工业主要经济指标约占全部工业的18%左右(总产值18.28%,销售额17.99%,利润19.0%,资产43.54%,人员18.1%)。进入新世纪的八年来,机械工业的总产值增长了6.3倍,工业增加值增长了6.5倍,主营业务收入增长了5.8倍,利润增长了8.5倍,外贸出口额增长了6.6倍。2008年机械工业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利润、税金等,对同期全国工业相关指标发展的贡献率,均居全国工业各行业首位,是拉动工业和GDP增长的重要行业之一,对国民经济发展影响重大。
  2、体制改革取得重要进展,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
  机械工业国有企业所占比重较大,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成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因素。国有企业特别是大型老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着冗员多、社会负担重、债务重等问题。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政策支持下,承担振兴重任的部分大型国有企业,实现了减员增效、剥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债转股等项改革,卸掉了压在身上的包袱,国有企业沉重负担得以减轻,企业管理水平普遍提高,经济效益逐步好转,步入了良性发展的轨道。
  同时,为形成具有一定集中度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组织结构,一些企业通过业内重组,扩大产品和服务领域及企业规模,迅速形成了系统集成和服务能力;通过主机制造兼并配套企业,提高了系统集成能力;通过用户兼并制造企业,满足了主业发展的需要;通过财团或贸易性公司兼并制造企业,扩大了业务领域和盈利能力。
  多种形式的企业改制改组,使机械工业的生产集中度不断提高。上电、东电、哈电三大集团生产的发电设备已占全国发电设备总产量的75%;上汽、一汽、东风、长安、北汽集团五个企业已占轿车总产量的70%;沈阳、大连两大机床集团生产的数控机床已占全国数控机床产量的25%。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给机械工业带来新一轮的并购热潮,企业并购重组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机械企业要善于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
  3、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升,对国民经济支撑力不断增强
  改革开放前,机械工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与世界水平大致相差二十年。30年来,通过国内研制和引进消化吸收世界先进技术,我国机械装备的技术水平有了较大提升,有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水平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现在,我国首个特高压交流输变电试验示范工程正式建成投运,这是目前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输电能力最大、代表国际输变电技术最高水平的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创造出一大批世界纪录。世界首套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示范装置投产,实现了核心技术的掌握和设备国产化的成功。国家建设所需的多数电力工业装备已基本可立足国内,百万千瓦的超临界和超超临界火电机组、大型压水堆核电装备、70万千瓦水电机组、2000千瓦风电机组、交流1000千伏和±500千伏直流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满足了电力工业发展的需要。12000米特深井石油钻机、百万吨级乙烯成套装置、现代化大型钢铁企业全流程技术装备、特大型露天矿成套设备、大型井下矿和洗选厂设备、日产万吨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盾构机、高档数控机床、新能源汽车等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应用于石化、冶金、建材、交通运输等各行业,机械行业职工多年的“中国装备,装备中国”的理想正在成为现实。
  同时,一大批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陆续建成,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奖。目前,机械主导产品的技术来源国内占比已从上世纪80年代的24.5%上升到现在的60%。机械工业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发挥后发优势和巨大的市场优势,用较短的时间和较小的代价实现了技术装备的升级。国内机械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掌握了一批关键技术,增强了自主研发能力,提高了技术水平和自主设计制造能力,满足了国家重大工程的需要。通过对一大批重点骨干机械企业的技术改造,大大提升了产业的整体技术水平,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需求的强力拉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生产条件的改善,使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研制和生产进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4、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发展方式开始转变
  一是产品结构向高层次发展。可再生能源装备除努力发展水电、太阳能设备外,风力发电设备发展迅速,2008年生产了594.7万千瓦,同比提高154%;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单机1500千瓦机组已成为主力机组,单机2000千瓦机组已经批量生产,3000千瓦机组已开始生产。燃煤火电机组,高参数大容量机组发展迅速,(2008年,超临界机组和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汽机方面生产了57台/3660万千瓦,占汽机总量的41.20%,其中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生产了9台;锅炉生产了63台/4260万千瓦,占锅炉总量的53.73%,其中超超临界100万千瓦机组15台。)截至2008年底,在全球投运的70台超超临界百万千瓦机组中,中国已有11台国产百万千瓦级机组投入运行。同时加快推进了能源装备技术进步。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技术装备已经完成并成功投运,±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变电设备研制情况进展顺利。新能源汽车、混合动力汽车已经广泛试用,燃料电池汽车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纯电动汽车已经批量出口。相当欧洲Ⅲ号标准的国三机动车污染物排放标准于2008年7月1日在全国范围实施,机械行业提供了相应的内燃机和机动车产品。
  另外,根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发展严重滞后的实际情况,加强了对通用配套产品、测控部件质量和可靠性不高,品种规格不全,特种原材料长期依赖进口,铸造、锻造、焊接、热处理、表面处理等基础工艺落后的攻关研制。通过加强技术创新,改进生产工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顺应国内外市场和客户的需求,开发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通过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健全社会服务体系,提升产品品牌价值,提高经济效益。
  二是所有制结构得到优化。近年来,机械工业按照“围绕一条主线,抓住两头,提升整体”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大企业集团发展战略,同时加快“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发展,改进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合理配置资源,加快推进专业化生产和企业间的协作配套,形成科学合理的企业组织结构。从对整个机械工业发展所作贡献看,小型企业约占六成到七成,超过了大中型企业所作贡献的总和。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各类市场主体发展活力进一步激发,特别是民营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2008年民营经济的工业总产值增长30.53%,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43.67和11.35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4.36%,比国有、三资企业分别高19.94和19.24个百分点。各项经济指标,民营企业所占比重比上年同期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已占机械工业的半壁江山。
  三是产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目前,大部分省市正在根据各自机械工业的基础和优势,建设多个高起点、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配套体系健全的机械制造园区或产业集聚地,作为实施强省、强市战略的新支点。在包括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在内的东部地区继续高速发展的同时,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区域布局规划也取得积极进展。现在,产业集聚效应得到显现,机械工业生产、销售、利润和税金等经济指标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速,基本上按东部、东北、西部和中部4大区域板块的顺序递增。
  四是现代制造服务业得到发展。面对新的经济形势,实现现代制造业服务化,拓展机械工业增值之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已经成为机械工业新的发展趋势。上海、辽宁、南京等地已将大力发展面向生产的服务业,让服务经济成为发展的主动力,作为当前机械工业的一项迫切任务。目前,先进企业的经验正在推广,很多企业已制定出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的规划,一些企业已在这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
  5、国际竞争力进一步增强,“走出去”战略初显成效。
  近年来,我国机械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在保持价格优势的同时,质量、可靠性、技术水平也有了大的改观,一批重大装备已占领国外市场,在国际上树立起良好信誉。2005年前,我国机械工业一直处于进出口逆差的状况,2006年出口首次大于进口,实现顺差7.6亿美元,实现了历史性的转折。近几年国内电站成套设备全部实现国内供给;国产机床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60%。
      机械工业出口贸易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8年出口额2425亿美元,机械出口量跃居世界第四,进出口顺差476.69亿美元。出口产品结构升级的进程加快。我国机械产品出口的国家和地区现在已经达到243个,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出口贸易方式发生可喜变化,一般贸易发展明显加快。同时,利用外资的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我国机械企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在此基础上,我国机械工业尝试着走出国门,通过海外并购,拥有了一批国际知名品牌的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优秀人才,大大提高了发展的起点。一批企业已开始从单一的产品输出转向资本和技术输出,在境外投资建厂。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在国外开办研发机构,取得了初步成功,这表明一批中国的跨国公司已经崭露头角。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机械工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足以使我们自豪,但对此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对全局和机械工业所处的地位,有客观科学的判断,既不能妄自菲薄,更不可妄自尊大。要看到,机械工业在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大而不强的现状仍未根本改观,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发展方式主要依靠外延式扩张,低端产品产能过剩问题日益凸显,核心基础元器件、大型铸锻件和自动化控制装置发展滞后,关键配套受制于人,大型、精密、高效装备仍依赖进口,品牌效应不强,用户认知度还需提高等等,仍然制约着行业的振兴和可持续发展。要缩短与先进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机械工业由大到强的根本性转变,使命光荣,任重道远。

  二、认清形势、明确任务
  扎实推进“两个规划”贯彻落实
  正确认识和判断宏观经济现状和趋势,系统研究分析行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是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基本前提,也是做大做强机械工业、实现振兴目标的必然要求。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对形势的分析判断和工作的部署要求上来。
  (一)我国机械工业面临的形势
  今年上半年,在党中央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积极作用下,我国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恢复性增长趋势明显,并且较工业各行业平均增速高出2个百分点。保持并推进这一态势的发展,如期完成调整和振兴的各项任务,关键取决于我们能否正确把握形势、驾驭局面,切实将“两个规划”落到实处。
  目前,机械工业形势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经济增长下行压力仍未得到根本性缓解。虽然机械工业经济运行比年初预计的要好,但由于内外经济环境严峻而复杂,不可预见的因素较多,还不能过早断言行业止跌回升,要实现全年产值增长12%以上,还需付出极大的努力。
  我们在肯定行业积极向好的同时,更要注意到由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的状况尚不稳定,世界经济复苏将是一个缓慢曲折的过程,经济全面回升尚待观察;我国经济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定、不巩固、不平衡,旧的矛盾尚未解决,新的矛盾又开始积累,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推动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调整难度进一步增大。正如中央在去年底就指出的,“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这一判断并没有因近几个月经济运行出现积极变化而过时,我国经济发展仍处在保增长的关键阶段,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和足够的估计。机械工业不可能独善其身,尤其是潜在的制约因素影响,现行的政策取向与运作机制尚不协调,在夯实产业发展基础方面,实际见效还需要时间;由于新增订单不多,企业对明后年形势信心不足;由于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继续加快投资增长既有困难,也有相当风险,要把握好投资方向,优化投资结构,防止形成生产能力过剩、产生供过于求的风险;产销回升势头较好而利润增长乏力;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处境还比较艰难等,我们对困难还要有足够的估计,努力巩固向好的走势、谨防大起大落,保持机械行业稳定较快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2、短期内难以期待外需对增长有积极贡献。国际权威组织和人士普遍预期,全球经济最早要到2010年开始复苏,而且复苏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当今的世界经济,已经演变为金融危机与实体经济衰退交互作用、危机中心国家与外围国家相互影响的恶性循环。危机尚未见底,有可能向新的领域和区域蔓延。导致全球流动性紧缺尚未有效缓解,各国贸易融资条件普遍恶化,国外进口商和经销商资金压力加大,纷纷采取减库存、压订单等方式规避风险。虽然一些国家采取了救市行动,但奏效程度尚待观察。与此同时,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
  今年上半年机械工业增长整体逐步回升,但进出口贸易大幅下滑的局面没有得到遏制。因此,对于出口交货值占比20%左右的机械工业,短期内难以期待外需对增长有积极贡献。对此,我们也不能消极等待,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统筹兼顾、内外并举,不失时机、逆势而上。进一步发挥和强化我国比较优势,千方百计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大力开拓新兴市场,努力稳定和扩大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同时着力拓展国内市场,实现出口带动型战略与国内需求带动型战略的有机统一。堤外损失堤内补,走好自己的路、办好自己的事。
  3、产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依然突出。自去年四季度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国内外市场需求急剧萎缩,我国机械工业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势头明显趋缓,主要经济指标持续快速下滑,后续订单锐减,资金链趋于紧张,部分企业陷入困境。出现这种局面,固然有国际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需求萎缩的影响,但产业自身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薄弱、基础制造水平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产品技术含量附加值不高、产业集中度低、产业链不完善、产业结构失衡和产能过剩严重等长期积累的结构性性矛盾是更重要的原因。
  目前,根治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短期内尚难见到效果,而工业发达国家基于资源优化配置的客观需要,在竭力固化中国成为世界装备制造业的高端组装和中低端加工基地的同时,正在加快推进把中国“世界工厂”转化为“世界市场”,我国机械工业面对工业发达国家技术优势的压力将有增无减。我们可以深切感到,下力气、出重拳改变我国机械产业的深层次矛盾突出、产品“低端混战、高端失守”的不合理格局,已到了关键时刻。

  4、经济发展方式有待进一步转变。现阶段,我国机械工业发展方式仍然以粗放型、外延式为主,尚没有切实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等内涵式发展的道路上来。机械工业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与工业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差距,尤其是热加工工艺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要比工业发达国家高得多;机械工业的工业增加值率一直处在26%上下,与发达国家相比,低10多个百分点。如工具行业,现在高速钢和硬质合金这两种工具材料,均占世界消费量的40%,但销售产值仅占全球总量的15%,其中:高速钢切削刀具比国际市场材料价格还便宜,硬质合金切削刀具的售价不到日本的1/3,这充分反映产业发展的粗放与资源的浪费程度。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管理水平较低、信息化技术薄弱,机械行业流动资产周转率虽逐年有所提高,但周转次数一年仅2次,而库存率一直都在20%左右。再加上产品低档、附加值低,现代制造服务业发展尚处于起步推进阶段,机械工业销售利润率近几年大致在5%上下徘徊,这种现状很难扭转行业低效率、低效益运行的状态。当前,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以及资源环境的压力,要保持机械工业可持续发展,实现产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已迫在眉睫。
  5、国际竞争环境日趋激化。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通过市场紧密联系在一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不存在经济“孤岛”。作为“金砖四国”领头羊的中国,其经济社会发展倍受世界瞩目,但也意味着将成为国际竞争的众矢之的。同时,新一轮危机带来新一轮调整,新一轮调整决定着新一轮竞争,国际竞争日趋白热化已成必然。
  为保持大国地位,现今的美国大公司即使财政陷入困境,仍不遗余力为新一轮竞争积蓄力量。在除汽车和医药企业外的美国28家大企业中,2008年第四季度收入虽较前一年同期下降了7.7%,但研发费用只微幅下降了0.7%。其中,微软、IBM、波音、杜邦、卡特皮勒等许多巨无霸企业研发开支还出现了明显增长。微软去年第四季度收入基本保持不变,但研发费用仍达到了22.9亿美元,较前年同期增加了21%;而英特尔公司去年第四季度利润下降了90%,但其研发费用仍达到13.2亿美元,大大高于前一年同期水平。因为他们清楚,经济发展规律与以往金融危机已证实,如果要想在经济复苏时展现更大的竞争力,就必须在经济困难时期保持研发投入。这一点应为我们所借鉴。
  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特有的发展环境条件、多年的经济积累,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较为雄厚的基础,但随着国际市场国内化、国内市场国际化的深入融合,国际竞争已成为综合实力的竞争、产业制高点的竞争、世界话语权的竞争、世界知识链附加值的竞争。目前,机械工业尚缺乏具有世界500强实力的公司企业,缺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以及大型成套设计能力和基础关键零配件的制造能力,还不具备与世界跨国公司抗衡的实力,再加上技术封锁、贸易壁垒,使得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的路途更为艰难,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增强民族责任感和自信心,一方面也要正视矛盾和问题,卧薪尝胆,积蓄力量,迎头赶上。
  (二)机械工业的重点任务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械行业要围绕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总体要求,遵循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重大技术装备和高档数控机床为标志性突破口,以关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创新为基础,以自主创新和产业集聚为加速器,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的行业工作思路,继续保持行业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确保“两个规划”任务的落实和目标的实现。重点任务是:
  1、积极推动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经过多年的持续高速发展,机械工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愈发重要。2008年,机械工业增加值约为2.3万亿元,占全国GDP比重近10%;对外进出口贸易额达4373亿美元,占我国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7.1%,因此保持机械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就是保全局。这应成为我们的首要任务。
  保增长要求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注重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正确处理好保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是结构调整的基本条件和重要保障,结构调整可以使增长更上层次、更有后劲、更可持续,要把振兴发展建立在结构优化升级的基础上。同时要注意坚持自主制造与拓展市场、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的原则,紧紧围绕中央扩大内需的战略举措,聚焦国家4万亿元的项目需求,为加快国民经济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行业、各产业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提供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要努力做好进口产品的替代工作。充分利用国产产品性价比较高的优势,巩固传统国际市场,不断开拓海外新兴市场。还要注重解决好产销回升与效益增长不同步的矛盾问题,及时发现、积极反映和解决苗头性、趋势性问题,避免机械工业经济运行出现大的波动。并要注意发挥汽车、电工、机床等重点行业对机械工业增长的带动作用(汽车在机械工业中的权重占28%~29%,电工占25%~26%,这两个行业加起来占整个机械工业的权重在50%以上)。当前需要我们怀着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坚定信心、共克时艰,勇挑重胆、迎难而上,确保机械工业实现今年的预期目标,为国民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2、更加注重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事关产业发展全局,涉及产业安全、决定产业可持续发展。市场经济发展规律证明,当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必然出现一个自我调整的周期,随后带来新一轮的竞争对决。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加快了经济调整周期的到来,在其偶然性中存在着必然性,我们要冷静面对、深入思考,务求在自我调整中化危为机,在自我调整中寻求突破,以迎接新一轮的竞争和挑战。因此,要把产业结构调整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抢占未来竞争的制高点。
  当前,经济回升势头日趋明显,经济运行的质量有所改善,煤电油气运供应紧张状况有所缓解,但这不是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从全国情况来看,39个重点行业中有24个行业亏损;6个行业出现产能过剩问题,其中风电、煤化工、多晶硅等新兴产业因一哄而上出现了较严重的供大于求。机械、汽车产业要以此为警示,要以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为契机,坚持不懈地抓好产业结构调整,要坚决抑制低水平产能扩张和“高水平”重复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改造专项要以淘汰落后、压缩过剩产能为导向,大力发展符合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的高附加值产品。要通过加快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同时,积极发展一批高起点、大规模、专业化企业,健全产业配套体系;加快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行业骨干企业利用自身优势,逐步实现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有条件的企业延伸产业链,为其他企业提供社会化服务。全行业要充分利用调整振兴的有利时机,创新思路,加快调整步伐,为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提升产业抗风险能力,形成新的特色和新的优势,在新一轮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权和话语权。
  3、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机械工业振兴发展的根本。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产业发展方向,围绕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集中要素资源,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促进技术创新,提高企业自主创新动力和能力。要按照“两个规划”的具体部署,细化目标、落实任务,切实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开创中国技术、自主装备的产业发展新局面。
  装备制造业要紧紧依托十大领域重点工程,围绕九大产业重点项目,着力提高四大配套产品制造水平;汽车产业要围绕八大目标和八项主要任务,全面提高汽车自主开发水平。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发展道路,加快提高自主化研发制造水平。要重点抓好重大技术装备、高档数控机床等标志性产品的自主创新工作,夯实关键基础件和基础工艺的创新基础。要以国家级、行业级工程研发中心、实验室为骨干,普及发展行业共性技术开发联盟,尽快建立起行业自主创新体系并发挥作用。要用足用好国家扶持政策,大力增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着力突破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技术,加快推动我国机械工业由技术模仿、技术跟踪向技术创新、技术集成转变,由局限于中低档装备向高档、顶尖技术装备进军。要创新产品、创新工艺,制造出更多高精尖的机械设备,不断提高重大技术装备成套化、高技术化和自主化水平。
  4、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机械工业要利用金融危机带来世界经济萧条的契机,以资源、环境压力剧增为警示,及时有效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加快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从根本上提高产业的发展质量、水平和效益,力争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取得更大进展。要充分利用国家加大技术改造的有利时机,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技术、装备和工艺,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控制过剩的产能,坚决遏制低水平的数量扩张,实现产品的更新换代,提升产品质量和附加值。要努力把握未来国际产业发展新趋势,在低碳、节能环保的技术研发和设备产品研制上占领国际产业竞争制高点。要毫不放松地抓好节能减排,采取先进的加工技术和工艺手段,实行精密加工、保证产品质量,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减少污染和废弃物排放,并进行废料再利用,积极发展再制造工程,构建节本增效、保护环境的生产制造模式。在自我改造、自我提升的基础上,还要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形成有竞争力的自主品牌,从而改变以低成本为竞争优势,以消耗能源和资源为代价,以规模和数量取胜的经济发展模式。
  5、不断提高机械工业对外开放水平。国际经验表明,每一次大的危机都是一次世界经济的大洗牌,都是大国崛起的历史契机。但只有善于化危为机,才能在危机中掌握先机、赢得主动,在危机后取得大发展。
  机械行业要以提升核心竞争力为根本,坚持实施“引进来、走出去”发展战略,紧紧抓住当前世界经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机遇,充分利用国际间投资、并购等领域相对宽松的条件,统筹研究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工作。认真总结在“引进来”方面的经验教训,要本着以我为主、互利共赢,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原则,积极地引进优势资源、引进科技智力、引进战略合作者,避免和防止低水平引进、重复引进、为引进而引进,进一步深化引进工作的质量,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水平。同时,还要加大“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力度,围绕做强主业、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等,大力开展国际间的合作,努力获取以往得不到或不易得到的资源、技术和人才,并且要抓住时机将部分过剩产能向海外转移,真正做到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机械工业要通过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为中国制造业“走出去”战略做出贡献。

  三、发挥优势,改革创新
  为实现振兴目标再创佳绩
  贯彻落实“两个规划”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行业协会等,各尽所能、共同努力。在推进“两个规划”贯彻落实中,行业协会作为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不可或缺的作用。中机联系统各个单位,必须从自身宗旨和工作己任出发,把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心工作,把实现“两个规划”目标任务,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为机械工业的调整振兴做出应有的贡献。中机联已经制定印发了加快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意见及主要任务分工表,望各单位认真研究,抓好贯彻落实。
  (一)要进一步提高对贯彻落实“两个规划”重要意义的认识,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
  能否站在全局的高度,深刻理解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重要性及深远意义,直接关系到工作的成败,关系到贯彻落实的实际效果。
  一是从讲政治和维护国家大局的高度去深化理解和认识。自党的十四大将机械、汽车工业确定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以来,在连续多届党的代表大会上,都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进行了重点阐述。这足以说明装备制造业、汽车产业的振兴已成为党中央直接关注的大事,成为了国家的发展战略和国家的意志,成为了当前最大的政治。我们的认识也应该上升到政治高度,上升到能否与党中央保持一致的高度。
  新的形势下,贯彻落实“两个规划”是实践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然选择。因此,贯彻落实好“两个规划”,不仅是一项经济工作,更是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是一份光荣的历史责任,是以实际行动维护全党的大局、国家的大局。只有站在这个高度去理解、提升思想认识,才能深切感受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神圣使命的光荣感与责任感。
  二是从保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深化理解和认识。经过60年的努力奋斗,机械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我们清醒地知道,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大而不强的矛盾依然突出。根据世界有关国家统计局的原始数据整理,2008年中国机械工业销售额约1.24万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居世界第二位,占全世界机械销售额的15%左右,中国已成为机械制造业大国毋庸置疑。但最近来自德国的一份报告称,德国机械制造业出口仍为世界第一,在31个部类中,17个部类仍居全球领先地位。而我国50%以上高端机械产品仍靠进口。由此可以看出,我们要从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任务还相当艰巨。因此,我们要从努力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实现行业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高度去认识贯彻落实“两个规划”的意义所在。
  三是从应对危机、迎接挑战的高度去深化理解和认识。当前,在行业上下积极应对危机、确保机械行业持续较快发展的特定形势下,“两个规划”作为装备制造业和汽车产业综合性应对措施行动方案的出台,为我们开展行业工作和协会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要以“两个规划”为行动纲领,积极制定贯彻落实的措施和细则,引导广大企业沉着应对,化危为机,度过难关,保持行业连续多年发展的好形势。同时,引导行业抓住难得的历史机遇,通过落实“两个规划”,实现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产品更新换代,提升竞争能力,参与新一轮国际产业结构的调整分工,拓展市场空间。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不能抓住机遇发展壮大自己,就难以实现振兴的宏伟目标,就实现不了中国工业的现代化。
  推动实现行业振兴是党和国家的大事,更是我们行业自己的大事,以振兴为已任,要成为全行业上下的共识。有了这种深刻认识和光荣感、责任感,我们就会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紧迫性,就会激发出无限的活力与创造力,实现振兴就有了可靠的思想保证。
  (二)要进一步找准定位,整合资源,在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中发挥优势
  机械工业的行业组织,数量多、覆盖面广、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在政府、行业、企业以及社会上具有了一定的认知度。当前,要在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中释放能量、发挥作用,我认为还应注意处理好几个问题。
  一是准确定位,界定职责。行业协会是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的行业自律性社会组织,是政府在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方面的重要支撑,是当前建立和完善行业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协会的主要功能是联系政府、服务企业、促进行业自律,是企业与政府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行业协会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二政府”,不能再靠行政权力行使职责,只能依靠我们优良的服务和自身的影响力取得生存和发展空间。联合会也是协会的一种组织形式,一方面要按照一般协会的功能定位开展工作,另一方面要承担起政府委托的综合管理和服务职能。任何一个行业协会组织都应努力使自己的思维和行为方式符合行业协会的性质和客观规律,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是发挥优势,凝聚行业。据统计,机械行业专业性、省市区域性的协会组织大约有70多家,几乎覆盖了各分行业和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其中专业协会大多是在改革开放以后组建发展起来的,至今有的已经有了几十年的历史,区域性协会大多是在行业管理体制改革中应运而生的,也有了几年的基础。我们不但继承了原机械部和行业良好的传统和作风,还在努力做好双向服务中,发展壮大了自己,并得到了政府、行业、企业和会员的信赖,成为政府部门加强行业管理的重要支撑和大量基础性工作授权委托的重要力量,这是我们得天独厚的整体优势和品牌优势。同时,我们的会员单位覆盖了全国各地、各行业的企业及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还有很多跨行业的企事业单位,已经形成了点面结合、综合与专业配套、产学研用相联的组织体系和功能匹配、优势互补的良好架构,而且凝聚了一批权威性强、可以依赖的高水平的专家和专业人才队伍,以及在国内外有较高知名度的集团公司和企业家队伍,成为行业协会履行职能、发挥作用强有力的组织优势和重要支撑。另外,各协会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基本都形成了较健全的工作体系优势,为开展各项服务提供了保障。
  三是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时间紧、任务重。各个行业协会要在推进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中有所作为,必须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想问题、做工作,团结行业内外方方面面的力量,形成一条心、一股劲,朝着一个目标使劲用力。在全力围绕为企业主体做好服务的过程中,既要注意运用好自身的资源优势,如中机联要发挥好综合优势,专业协会要发挥好行业优势,专业学会要发挥好专业优势,事业单位要发挥好平台优势,地方协会要发挥好区域优势,做好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又要相互理解支持,加强工作配合,做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协同共进,这样才能确保推进工作真正落到实处,才能共同实现发展壮大的目标,为行业振兴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三)要进一步明确职责,细化措施,在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中大有作为
  当前,行业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是贯彻落实“两个规划”。行业协会熟悉行业情况,了解行业和企业的需求,具有上联政府、下对企业、面向市场的优势,可以大有可为,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职能作用,推动“两个规划”落实,不仅是政府的要求,更是行业和企业的企盼。
  一是当好参谋助手,让政府信得过、靠得住
  贯彻落实“两个规划”,行政主体是政府,行为主体是企业,行业协会则是联接二者的桥梁纽带,承担着承上启下的重要职责。各行业协会要加强调查研究,及时反映行业情况,为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依据。要经常深入基层,了解影响产业平稳增长、规划目标落实中的重点、热点问题,政策措施不到位的问题,尤其是带有全局性、倾向性、体制性的矛盾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拿出解决的方案和建议,及时反映;要围绕中心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在行业发展重大问题上拥有话语权。如在贯彻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确保产业稳定较快发展,大力推进重大装备国产化、执行首台首套的规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行业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的进程,国家“十二五”规划的前期工作等方面发挥主动性,反映行业的声音,阐明行业的主张,提出政策建议,提供基础工作保障。要努力争取并完成好政府委托的各项工作,让政府信得过、靠得住。这些年,广大行业协会承担了政府部门委托的大量工作,得到了信赖与肯定。为我们下一步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们还要在巩固现有成绩的基础上,根据实施装备自主化、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和转变产业发展方式的基本要求,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承接更多更重要的工作任务;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针对行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和全局性的问题,组织力量进行深入研究,形成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为政府部门当好参谋。
  二是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真正把协会办成企业、会员之家
  企业是实施“两个规划”的主体力量,我们必须以企业利益为重,在企业和政府之间搭建桥梁,发挥纽带作用。要注意认真听取企业的意见,积极热忱地反映企业的诉求。在实施“两个规划”的过程中,企业会面临许多现实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帮助解决,其中有很多涉及宏观政策、法律法规以及体制、机制性问题,我们要予以关注,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为企业争取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及时传递宏观政策信息,为企业决策提供帮助。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及时准确地把宏观形势、政府及行业的有关政策、信息传递给企业,为企业和会员提供有效服务;要热情做好各项咨询服务,为企业发展把脉定向。根据企业需求,为企业的发展规划、市场开拓等建言献策。引导企业依托国家重点工程建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基础配套件、关键零部件和基础工艺水平;要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落后的装备设施、生产技术和工艺流程,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节能降耗,转变发展方式、实现资源综合利用;要努力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和产品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要加大基础技术服务力度。推动采用国际先进标准,推进科技进步,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强质量管理、品牌建设等,推进现代制造服务业、信息化建设以及管理创新、企业文化建设,提高服务的覆盖面和工作的质量,推动“两个规划”目标实现。要努力为企业全面提升竞争力搭建平台。积极推动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举办产业发展专题研讨、展览展销、信息交流、经济技术合作等活动,引导企业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要加大培训工作力度,为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和业务素质开辟通道。
  总之,企业的呼声和诉求就是我们工作的关注点,企业的愿望和期待就是我们工作的着力点,要切实做好为企业的服务工作,以真正体现协会的取向和价值,不断地增强协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三是加强行业自律,引领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行业自律是行业协会的基本职能之一,也是贯彻落实“两个规划”中要开展的一项重点工作。要按照“两个规划”要求,引导企业理清发展的思路,认真贯彻“两个规划”提出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各项政策措施,坚持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要防止无序投资、重复建设和产生新的供过于求等问题,及时掌握行业动态,及时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要按照“实现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战略思想,在重点行业进一步落实节能、减排及节材措施;要在行业内部建立预警机制,并进一步规范行为秩序,净化发展环境,加快建立健全以诚信为核心的行业自律性体制机制;要通过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加大监督检查工作力度,约束企业生产经营行为,杜绝假冒伪劣、防止恶性竞争,树立起良好的社会形象;要具有世界视野,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理念,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在反倾销、反补贴和诉讼等方面的优势,努力维护企业合法权益,引导企业开拓市场,参与公平的国际竞争;要把行业自律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融合,为打造百年企业、构筑行业公信力,提供坚实的基础保证。
  (四)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打造一流社团
  新形势、新任务对行业协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自身建设,提升整体素质,在当前显得尤为迫切,这既是完成振兴历史使命的客观需要,更是协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是大力加强学习宣传工作。各个单位都要组织职工认真进行学习,进一步加深对“两个规划”重要意义的理解,并结合贯彻工信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指导意见的精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明确定位,增强推进工作的责任感和主动性。要利用好媒体资源和各种会议形式,加大对“两个规划”的宣传力度,以动员企业和社会力量,共同为推动产业调整和振兴发展、实现历史性转折而努力奋斗。
  二是坚持科学办会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协会工作,最根本的是要坚持科学办会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
  1、全局意识。这是我们担负的职责所决定的。从国家的层面来讲,就是要时刻把中央的部署、国家的利益放在首位,考虑问题、谋划工作、开展服务都要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思考、去认识,切实履行好社会责任,这是在任何时候也不能动摇和偏离的。从行业的层面来看,就是想问题、做工作,都要从行业的全局出发,从行业的长远利益着眼,真正践行“以振兴为已任,以服务为宗旨”,把推动机械行业的振兴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为行业、为企业服务,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宗旨,这是行业协会生存发展的根基,离开了行业,协会就成了无源之水。从自身层面来看,就是时刻不忘行业内的各个组织是一个整体,是一个大家庭。一切工作都要坚持统筹协调,都要从有利于整体优势发挥、有利于形成合力、有利于合作共赢出发,树立一盘棋、一家人、一条心、一股劲、一个目标的观念。有了这种观念,有助于我们处理好各个方面的关系,有助于发挥整体优势和作用,有助于形成互利共赢的机制,共同致力于行业振兴。

  2、服务意识。服务是行业协会的天职,是我们事业得以延续的基础,是我们的发展之本。没有服务意识,发挥不出服务功能,行业协会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没有存在的可能。服务理念应该成为协会员工共同的价值观。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动态的,服务的内涵和质量也是无止境的,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和满足用户的新需求,我们的服务永远会有需要不断改进和提升的地方。要深入探索如何使为政府部门的服务更主动、更优质,成为政府管理行业的有力支撑;如何使为行业、企业的服务更精细、更及时,以正确引领、指导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如何使为会员的服务更深入、更有效,真正把协会办成企业和会员之家;如何不断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使协会的职能作用得到更好发挥。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开展的服务工作,有的可能是没有收益的,但是没有收益的服务不等于不重要,只要是政府需要的、对行业有利的、企业欢迎的服务工作,我们都要全力以赴去做好。只有使所有的服务工作做到受欢迎、起作用,我们才会真正成为“政府信得过、行业离不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