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宁波新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历经8年,研发出一款不仅可以控制火焰高度、气体流量,还可以使气体燃烧更加充分,大幅提高打火机的燃烧效率和安全性的新型恒流阀打火机。新产品一经面世,便迅速抢占了国内外高端打火机市场,仅当年前三季度,就已卖出8000多万只。
“新海电气”将自己成功的原因归为坚持高标准引领。同年,由公司作为第一起草单位的《不可调节式打火机》成为我省第100项“品字标”团体标准。
至此,通过“品字标”赋能,公司的打火机产品销量持续保持着年均近15%的增长。
毫无疑问,拥有“品字标”的企业,不仅可以成为浙江制造业的“标杆”和“领导者”,还能助力企业打开市场,获取经济效益。
鉴于此,多年来,浙江着力于构建和完善“品字标浙江制造”各项机制功能,指引全省产业升级转型,赋能企业提质拓市场,为打造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要窗口”添动力。
目前,全省已累计发布“品字标”团体标准1979项,对标培育“品字标”企业1500家,其中,2020年新增“浙江制造”认证企业442家,认证证书709张,新增国际合作证书71张,提前超额高质量完成年度任务目标。
健全“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框架指南建设
不断提升对全产业链发展的指引力
2020年,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出台了《浙江省光伏产业“浙江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指南》,全面覆盖了产业链6大结构品类109项标准,推动光伏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据浙江海关所示,2019年浙江光伏产品出口41亿美元,增幅39.67%。
无规矩不能成方圆。近年来,浙江针对有较强产业基础和转型提升需求的传统制造业和历史经典产业、有较好发展优势和培育前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以全产业链视角研制“浙江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指南,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指挥棒”。有效指引相关产业领域解决上下游协同发展的全局性、统筹性等问题以及新兴制造业标准缺失与融合性不足等问题,为产业全局发展“查漏补缺”。
“标准框架指南能够很明确地让一些小微、中下游企业知道,该如何与行业巨头的高品质龙头产品对标、达标,这对行业整体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2020年11月14日,在浙江嵊州组织专家对电机产业10家企业申报的10类电机产品进行集中答辩。参与答辩的10类电机产品均列入《浙江省电机产业“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框架指南》并前期通过文审,经过专家认真、严谨评审,最终8家电机企业申报的产品通过答辩,符合浙江市场监管部门提出的发挥“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框架指南的作用,实施精准培育目的。
很明显,这里提及了“框架体系指南”另一个作用,就是提高了企业在市场监管部门组织下的产业专场答辩通过率。据介绍,其通过率目前已达80%甚至更高。
目前,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已发布“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框架指南10个,覆盖光伏产业、农业机械产业、电机产业、数字安防产业、文具产业、应急救援产业、化妆品产业、数控机床产业、皮革产业、风机产业。
“框架指南”建设如此重要,对其构建,又该做好哪些工作?
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质量发展处的相关负责人认为,充分发挥政府、企业、个人等社会主体的能动性和积极性,参与或主导“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构建是关键。
以海宁为例。五年来,为推进“浙江制造”产品团体标准推行工作,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与参与性,海宁市政府在资金政策方面,已累计落实“浙江制造”标准制定财政奖励近1000万元。2020年,由海宁企业主导制定的21项“浙江制造”标准获发布,更是达到了占全省10%,领跑全省。
据悉,浙江多地都出台了类似扶持政策。如获得“品”字标的企业可享有融资支持、优先列入上市后备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等。
同时,由浙江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牵头建设的浙江省品牌建设联合会和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两大支撑平台,由高等院校、“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功能中心、专业性社会团体和个人等共同参与建设,为企业标准制定提供政策指引、法律保障、科研支持、技术服务、品牌展示、信息发布等服务。
另外,在今年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浙江省市场监管部门通过信息化手段,常态化组织“品字标”团体标准线上“云答辩”和“云评审”新模式。及时将答辩结论和评审意见反馈企业,持续加强联系沟通,确保标准研制工作有序推进,得到各界高度认可。
今年来,浙江已发布“品字标”团体标准561项,历年累计1979项,其中,3项“品字标”团体标准还获得了浙江省标准创新贡献奖。
但标准应用是有时效性的,尤其是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关口,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使得新事物、新领域层出不穷。而不适宜的标准可能产生阻碍产业发展的反作用。
对此,浙江市场监管部门着力于不断强化“品字标”团体标准的产业契合深度和实施应用广度等建设。
根据《关于进一步推进“品字标浙江制造”品牌建设的意见》,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及时组织对标龄到期的160余项“浙江制造”标准组织开展复审工作,修订更新指标要求,确保标准内容满足各产业发展变化的最新趋势。今年,我省已发布“品字标”团体标准立项计划6批次410项,涉及企业1000余家。
至此,“品字标”团体标准体系框架指南放心嵌入到浙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之中。
全面开展贴标亮标“四个百分百”
助力企业复产升级拓市场
在浙江有这样一个共识:在市场上看到有“品”字标识的产品,就意味着遇到高品质的浙江产品。
“‘品字标’对好易点来说,既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责任。”浙江好易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自“H008型”的高端智能晾衣架获得了“品字标”认证并实现4个100%以来,赢得了越来越多客户的信任,“特别是一些集团大客户,看中的是‘品字标’背后的价值与企业实力,对企业争取订单意义重大。”
据了解,为进一步提高“品字标”公共品牌知名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同时助力企业复产升级拓市场,2020年浙江市场监管局启动了全省“品字标”优企贴标亮标“四个百分百”工作。
根据省局发布的《关于做好“品字标浙江制造”企业贴标亮标“四个百分百”工作的通知》要求,浙江市场监管局通过数字赋能“品字标浙江制造”,推出质量承诺“品字码”。对通过“浙江制造”认证的企业实施“一品一证一码”(即一个“品字标”产品、一张“品字标”证书、一个“品字码”)。并计划在2021年基本实现“四个百分百”(质量承诺100%公示、品牌产品100%贴标、厂区车间100%亮标、广告宣传100%植入)全覆盖。
其中,为展示“品字标”产品特性,浙江市场监管部门还创新推出二维码展示手段——质量承诺“品字码”。只要用手机扫一扫“品字码”,即可获取“品字标”产品信息、“品字标”授权证书、主要关键性能指标对比表、产品质量承诺,查阅“品字标”团体标准以及企业信息,实现“一码全知道”。
“品字码的推出,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倒逼企业提升自身产品质量,提高产品美誉度,另一方面有利于优势企业、优质产品开拓市场,增加市场占有份额,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目前,全省已有275家企业获得426个“品字码”。
同时,浙江市场监管部门引导企业贴标亮标后会正式授予“品字标”公共品牌。这对企业而言,很有吸引力。
今年9月,浙江锐泰悬挂系统科技有限公司的产品——乘用车底盘球头总成获得“品字标”公共品牌认证证书后,公司便立即投入到贴标亮标“四个百分百”工作中。“‘浙江制造’认证,不仅显示了企业优秀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也有利于发挥自主创新优势,促进产品标准和品质提升,增强企业品牌影响力。”该公司负责人说道。
2020年,通过“自我声明”方式已授权“品字标”品牌企业41家。
拓展“品字标”应用领域
助力农产行业摆脱发展桎梏
诺力智能装备是国内顶尖物流搬运全智能集成方案的“品字标”优企,其“品字标”产品销量年均增速达20%以上;浙江金盾风机在通过“品字标”认证后,国内市场份额迅速由39%攀升至51%……多年来,得益于“品字标浙江制造”建设的持续推进,传统制造产业变“制造”为“质造”,降成本、提品质,让相关运营企业焕发出勃勃生机。
2019年,浙江省“品字标”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7251亿元,同比增长6.3%;出口交货值1521亿元,同比增长3.2%。
但“品字标”并不就此止步。为让浙江更多领域的产业享受到“品字标”建设带来的“红利”,“浙江制造”认证工作从制造业进一步延伸到农产领域。
那“品字标”为什么会选择向农业领域进军?
这就不得不提到由丽水市打造的,全国首个在地级市层面整合全域农业资源的生态农业金名片——“丽水山耕”。这个品牌被称为农业版的“品字标”公共品牌认证,为“品字标”进军农产领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者越来越追求无污染、原生态农产品。但现实是,农业企业基本上“低小散”,没有让消费者普遍认同的品牌标识作品质背书,使其产品虽优却很难卖出高价。
对坐拥九山半水半分田,生产生活极为依赖农业生产效益的丽水而言,感触尤其深刻。
“从田间的躬耕劳作,到乡民的淳朴心愿,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创建一个农产品大品牌对于丽水百姓的重要性。”浙大的专家应邀来丽水考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丽水山耕”品牌创建正是对这一消费升级、绿色消费现实需求的回应。
如今,有了“丽水山耕”品牌认证,缙云麻鸭原价从60元一只卖到了118元一只,莲都区梅献山的有机茶卖到了每斤1880元的好价……“丽水山耕”为丽水市的农产行业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转回话题。丽水农产品曾经面临的困境不是个例。放眼浙江,各地的农产品普遍存在着品牌影响力不够、层次不高、不能很好地体现我省农产品特色等问题,不少优质农产品还处于酒香巷子深、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初始发展阶段。
于是,为浙江好产品信用背书的“浙江制造”认证,开启了向全省农产领域奋进的步伐。
2020年,浙江省市场监管局联合省农业农村厅共同下发《关于开展“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建设工作的通知》。由此,“品字标”区域公共品牌由制造业拓展到农产领域走出了新的实质性的一步。
其中最突出的是,明确“品字标浙江农产”享受“品字标浙江制造”同等政策。
据介绍,《通知》要求建立完善的“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形成以“主要(特色)农产品+规模生产主体”为建设对象,以特色品牌转化、自我申明+承诺、第三方认证等为建设模式的“品字标浙江农产”品牌发展新格局。持续优化“品字标浙江农产”培育框架指南,每年培育“品字标浙江农产”企业不少于20家。
目前,浙江省市场监管局已筛选出172家企业并纳入全省“品字标浙江农产”培育企业库。确定杭州余杭塘栖枇杷专业合作社等32家企业为首批“品字标浙江农产”重点培育企业。
除制造业、农产行业外,十三五期间,“品字标”还向数字经济、工程、生态、环保等领域蓄力。
扩大“浙江制造”认证“朋友圈”
为企业走向国际铺“坦途”
2017年,为了开拓比利时及欧洲市场,宁波东海集团积极开展“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同时获得“品字标浙江制造”与“BVQC”(BV QualityCheck必维质量审核认证)双标志证书,由此顺利通过比利时PIDPA、SWDE两家水务公司招标,获得51万只水表订单,中国容积式水表产品首次进入欧洲市场。至2018年,比利时全国近半水表需求已由该工厂满足。
“‘浙江制造’认证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作为首家获认证的海外工厂,我们相信按照该标准生产的品牌水表将成为优质产品。”时任东海集团比利时工厂总经理Michel Toiremol自豪地说。
至此,“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开启“一证可走遍天下”的步伐。2019年,浙江正式全面推广“浙江制造”“一次认证多国证书”模式。且为不断提升“区域品牌、先进标准、市场认证、国际认同”的认证价值,实现“依据一个浙江制造标准、开展一次产品检测、实施一场现场审核,颁发多国证书”的认证目标,“浙江制造”认证扩充国际认证互通“朋友圈”的脚步,一直在加快。
2020年,浙江创新构建出“1+N”联盟认证服务模式,助力“品字标浙江制造”逐步实现“一证走遍天下”的“国际梦”。
“希望借助认证认可手段和‘品字标’品牌的力量,帮助更多的浙江企业‘走出去、引进来’,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搏浪奋进。”浙江省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据了解,所谓“1+N”,“1”指的是“浙江制造”认证,“N”指的是国内外其他认证。即将“浙江制造”认证与“其他认证”相融合,在完成“浙江制造”证书的同时,颁发“其他认证证书”。
开展“浙江制造”1+N认证,能有效减少产品检测项目和企业现场审核人、日数, 直接减少检测认证费用30-50%;减轻企业工作量, 申报材料可减少40-50%;加快企业获证效率, 获证时间加快50-60%;提高市场认可度,加速进入国内外市场。目前,共发布212张“N”证书,直接产品出口24亿美元。
有一个典型案例。浙江怡和卫浴有限公司,在这个新型认证模式的帮助下,同时完成“浙江制造”、CE、ETL、watermark等7张证书,认证总成本从49.5万元减少至21.8万元,检测认证成本降低56%;认证总申报材料从536份减少至154份,减少71%,认证时间从一年压缩到半年。
目前,浙江省市场监管局主导下的浙江制造国际认证联盟,具备了全球检测认证服务能力,已有14家成员机构。其中7家国内主要检测认证机构,7家国外全球排行前十位的检测认证机构,基本可覆盖全球检测认证工作。
至此,浙江企业拥有了一条走向国际的“坦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