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尤其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基调,也是一个基本要求。以往我们要解决“有”和“没有”的问题,今后我们要解决“服务质量好、水平高”的问题,更好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养老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及其子女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高。标准化的目的,正是为了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养老服务事业的高质量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养老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目前,我国约有 3 万家养老机构,超过一半是民办养老机构。但从众多学者和机构的调研数据看,整个养老机构中,大约 1/3 处于亏损运营状态。真正实现赢利的只占 1/5 左右,近一半养老机构处于基本持平状态,而且所谓赢利,实际上也只是微利。养老服务业有其特殊性,投资于养老机构挣不了大钱。但亏损机构占如此之高的比重,说明养老服务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是存在问题的。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政府对养老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包括各种补贴、补助、奖励等,要更加精准化,把有限的财力用到刀刃上,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另一方面,养老服务从业者和专家学者要认真研究中国养老服务的经营模式、运营模式,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养老服务业发展之路。二是需求与供给的均衡配置。当前主要问题在于,许多有需求的养老服务没有相应供给,有供给的养老服务却没有需求,或者超过需求,有需求也有供给的,因为信息不对称,需求找不到供给,供给找不到需求。所以,供给不匹配、供需相互脱节,这是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解决好供需不匹配、相互脱节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现在已有较好技术手段,如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要大力发展“互联网+”养老。三是有效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首先要避免一个误区,只要谈到养老服务需求,就拿老年人口数来计算,60 岁及以上、或者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有多少,这样计算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绝大多数 60 多岁的老年人,身体都很健康,不仅完全能够生活自理,而且很多人还在为经济社会发展继续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讲的满足老年人养老服务需求,是有效需求,特别是刚性需求。老年人的养老服务有效需求,特别是刚性有效需求,能否得到有效满足,这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一个很重要标准,也是促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当然也是我们努力的重点。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进行扎实的调查研究和精细化的分析,真正把老年人的有效需求搞清楚。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在养老服务领域的直接表现,就是老年人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养老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养老服务是特殊的服务,不能简单的以供给引导需求,绝对不能是社会能够提供什么样的养老服务,就让老年人被动地接受什么样的养老服务,而必须是需求引导供给,有效需求得到有效满足。(青连斌,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养老服务分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