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某地一张执法人员半蹲在菜摊前拉直线的照片火了。根据照片显示,菜摊上的蔬菜要摆得整整齐齐,连菜叶子的位置都不可以超出拉起的直线。一名市场监管部门的执法人员表示,他们是在落实当地“用绣花功夫进行农贸市场精细化管理”要求。这种做法立即引来热议。诚然,管理好规范好农贸市场需要精细化思维,用规范化标准化方式进行社会治理,本来是一件好事,但遗憾的是我们一些地方政府没有领悟其核心要义,过分追求“精细化”,对标准和规范过于生硬、板块,忽视了实际情况和客观问题,最终沦为了一种形式主义,导致事与愿违,适得其反。标准化、规范化既可对基层办事服务、履职用权进行约束和规定,也可防止不作为、乱作为等现象发生在群众身边,同时能够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但是当前,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存在标准化和规范化在一些地方执行起来,规范走了形,标准变了味的问题,沦为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新变种,变形变味的标准和规范,隐蔽性强,危害性大,为了所谓的“标准”和“规范”,让基层投入过多的时间、成本,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不仅严重影响基层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败坏的党员干部务实担当的形象。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标准和规范的制订缺乏科学民主,未做好实事求是的调查研究,未进行民主决策,靠简单而来的“拍脑门”、“一言堂”决策;另一方面,监督考核体系不健全,一味对照标准化、规范化清单按部就班考核、评估、打分,对基层地方实际情况置若罔闻,只注重文件、台账、表格,而忽视了干事创业的过程和成效。工作管理走上标准化和规范化是趋势和方向,莫让标准化规范化沦为形式化,要做到讲科学重务实。一是标准和规范制定要注重实事求是,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集意见,民主决策,使其更加贴切基层的实际情况和客观环境,得到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支持和理解,既要让其成为基层工作的有力抓手和制约,也要给基层留有空间和余地。二是健全监督考核机制,不把所谓的“标准”和“规范”奉为圭臬,要以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重要标准,引导基层干部在干事创业中坚持实事求是、一心为民。三是强化专项整治,把整治过度标准化、规范化纳入到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专项治理中来,集中清理一批过度不符合实际的标准化、规范化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