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抽样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中办理专利商标出质登记的企业数量仅占2.5%。为此,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中国银保监会、国家发展改革委日前联合印发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行动方案(2021—2023年)》(简称《行动方案》),通过三年行动,力争实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惠及“百园万企”。到2023年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政策可及性和服务便利度大幅提升,产业园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的普及面显著扩大,被质押专利的实施率明显提高,100个以上产业园区的知识产权质押项目数和质押融资金额年度增长率在20%以上,新增上万家中小微企业利用知识产权实现融资。
国家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等文件均提出鼓励金融机构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2020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支持在国家高新区开展知识产权投融资服务,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2020年11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同中国银保监会指导5个省市开展了覆盖53个园区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入园惠企活动,参与的银行和企业超过了1600家,现场签约7.1亿元,成效和反响良好,为全国范围深入推进奠定了基础。据介绍,“十三五”期间,我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金额年均增长19%,2020年全国专利商标质押融资总额达2180亿元,同比增长43.9%。
中国工业报了解到,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牵头建设的知识产权质押信息平台即将运行,国家知识产权局指导有关金融机构研发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产品陆续落地,需要推广普及,更好惠及企业。
强化“政企银保服”联动
当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普及度和覆盖面尚难以满足企业日益增长的融资需求,前期有关政策措施还有待进一步落实。高新技术企业集中于高新区等产业园区,通常具有轻资产、重研发、多专利等特点,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需求迫切,但利用知识产权质押获得融资的比例不高。《行动方案》的工作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按照《关于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的通知》要求,聚焦产业园区,强化“政企银保服”联动,积极行动,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工作深入基层,更好支撑实体经济发展。
面向未来三年,《行动方案》聚焦“入园”和“惠企”,以服务和指导产业园区为主,兼顾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面上工作,其中主要包括措施优化、模式创新和服务提升三个方面。一是措施优化行动主要是有关政府部门在开展调研指导、优化激励措施、推动政策落实等方面的行动。二是模式创新行动主要是围绕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工作、服务和产品等方面的创新行动。服务提升行动包括提升服务的便捷性和时效性,优化服务供给两方面。三是提升服务提升行动主要是推动专利、商标质押登记“一窗通办”,并向园区延伸服务。
(来源:中国工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