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据表明,我国单位产值的资源和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单位产值的废弃物排放量为世界平均水平的数倍,污染总量增长率也是总产量增长率的数倍。近年来长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频频遭遇“电荒”、“油荒”、“地荒”,充分说明这种建立在资源驱动之下的高增长最终难以为继。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能耗和高环境、生态成本,使得资源短缺、生态恶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造成了严重的生存环境压力,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资源和环境的双重制约,不仅给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带来严重危机,还对国家整体的经济竞争力,国家的能源安全、经济安全和环境生态安全造成极大的隐患,社会的发展背离和谐的轨道。因此,为了达到经济增长与环境问题“鱼”与“熊掌”兼得,循环经济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循环经济是一种环境友好型的新经济发展模式,它可使经济在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获得发展,并且不会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不可恢复的破坏,最终可达到经济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随着我国政府的大力提倡和相关实践的推进,循环经济己经获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许多问题,成为阻碍循环经济在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传统经济体制根深蒂固
(一)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约束了循环经济的发展。我国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呈现出两大特征:一是高消耗、低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型发展;二是经济活动的对外依赖性,表现为外来型的工业化。首先,我国经济发展更多的是以能源的高消耗来换取,并且科技进步的速度大大落后于经济增长速度,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使得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致使我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往往通过数量和价格来参与竞争,进而加剧对资源的高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其次,由于市场的开放,外资大量进入我国,造成我国经济的对外依赖性不断增大。我国引进的外资企业往往是所在国家按照梯度转移理念移出本土的,基本上是一些过时的工业科技,对稀缺性和污染性资源的消耗过大,不具备自身发展的可持续性,因此,无形中增加了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与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在这种外资外贸导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下,我国发展循环经济具有很大的空间约束,因为过度依赖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外来技术,忽视自身技术发展和创新,会使得发展循环经济丧失主动权和控制力。
(二)不合理的经济结构制约了循环经济的实施。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是造成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首先,在产业结构上,多年来,我国实施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经济结构,绿色农业没有得到人们包括农业从事者、决策者的重视,对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消耗较少的第三产业没有充分地发展起来,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的比重偏低,且各地发展水平极度不平衡。其次,在产品结构上,由于技术欠缺,我国资源定价机制不合理以及生态、环境资源未被赋予价格因子。因此,生产者得以通过投入大量的资源和廉价的劳动力来实现价格上的优势,进而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但也正因为如此使得我国的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更多的是初级产品,资源消耗大,对生态环境影响严重。另外,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循环经济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二、科技创新发展水平滞后
循环经济的开展,对技术的要求往往会比一般生产所要求的要高。目前,我国技术创新水平还不能满足发展循环经济的需要,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梗阻。
(一)循环经济不经济。循环经济应当是一种规模经济,因为循环利用资源必须在废弃物排放量具有规模化利用的可能时,才能实现成本的最小化。如果循环利用资源不能取得规模效益,与新的资源相比没有经济优势,违背了基本的经济原则,循环经济就不具备生命力。现阶段,我国大多是中小型规模的企业,要实现循环经济的规模效益,就需要运用相应的技术实现循环经济地域化规模经济网络,把各中小企业,不同区域的企业连接在一起,促使区域经济发展结合。但是,我国目前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水平较低,科研成果未能满足这一需要,经济主体缺乏开展循环经济的经济动力。
(二)循环经济难循环。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技术作为支撑,需要一大批成熟的节能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和生态工业链接技术,以及再制造技术、废旧原料再生技术和污染治理技术等等作为支撑,而这些支撑的供给应当通过科技创新来完成。然而,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循环经济发展不同步,技术进步并没有我们所期望的那么大。如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等,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的仅占15%,23的设备属于国内一般水平和落后水平,科技整体水平落后发达国家15~20年。这意味着循环经济无法实现自己应有的降低能耗、降低生态环境压力的功能,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