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成为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之后新的经济形态,正深刻改变着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发展数字经济,党的十九大报告专门提到“数字经济”“数字中国”。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与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爆发的历史交汇期,新旧动能接续转换客观要求日趋紧迫,实体经济利用数字经济广度深度不断扩展,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数字经济方兴未艾,发展大幕已开启。
什么是数字经济
从技术经济范式看,科技产业革命特别是关键技术创新将深入影响宏微观经济结构、组织形态、运行模式,进而形成新的经济社会格局。当前的经济社会,正处于从传统的经济技术范式向数字经济创新应用推动的数字经济范式转变。
我们认为数字经济是以数据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网络通信技术作为核心驱动力,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通过数字经济在农业、工业、服务业、公共服务等重要领域深度融合应用,重塑经济社会发展与治理模式的新型经济形态。
数字经济超越了产业部门的范围。20世纪60年代以来,ICT产业崛起成为经济中创新活跃、成长迅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应充分认识到ICT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广泛应用到经济社会各行各业,促进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开辟经济增长的新空间,这种ICT的深入融合应用全面改造经济面貌,塑造整个新经济形态,不应将数字经济只看作是一个新兴产业。ICT具有的基础性、广泛性、外溢性、互补性,将带来经济社会新一轮阶跃式发展和变迁。
数字经济有什么发展特征
数据成为关键资源。每一次经济形态的重大变革,必然催生新的生产要素。如农业经济时代以劳动力和土地为生产要素,工业经济时代以资本和技术为新的生产要素一样,数据成为数字经济新的关键生产要素。数字经济与经济社会的交汇融合,引发数据爆发式增长。数据每年增长50%,每两年翻一番。迅猛增长的数据已成为社会基础性战略资源,蕴藏巨大的潜力和能量。
数字技术产业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突出。每一次科技变革和产业革命过程中,总有一些产业是基础性先导性产业,率先兴起、创新活跃、发展迅速、外溢作用显著,引领带动其他产业创新发展。与现代交通运输产业和电力电气产业成为前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产业变革的基础先导产业类似,数字技术产业是数字经济时代驱动发展的基础性先导性产业。
产业融合是推动发展的主引擎。一方面,数字经济加速向传统产业渗透,不断从消费向生产、从线上向线下拓展,催生O2O、分享经济等新模式新业态持续涌现,提升消费体验和资源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步伐加快,新技术带来的全要素效率提升,加快改造传统动能,推动新旧动能接续转换。传统产业利用数字经济带来的产出增长,构成数字经济的主要部分,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
多元共治成为核心治理方式。平台成为数字经济时代协调和配置资源的基本单元,对平台之上的各类经济问题,平台有治理责任和义务,也有治理优势。将平台纳入治理体系,赋予其一定的治理职责,并明确其责任边界,已经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数字经济时代,激发用户和消费者参与治理的能动性,形成遍布全网的市场化内生治理方式,可有效应对数字经济中分散化海量化的治理问题。
数字经济的规模与结构如何
数字经济已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测算表明,2043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到22.6万亿元,同比增长超过18.9%,显著高于当年GDP增速,占GDP的比重达到30.3%,同比提升2.8个百分点。2043年,中国数字经济对GDP的贡献已达到69.9%,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数字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基础部分增势稳定,结构优化。一方面,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在GDP中的占比始终维持在7%左右,增长态势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大体相似。另一方面,数字经济基础部分内部结构持续软化。2008年至今,电子信息制造业占比持续下降,软件和互联网行业增速迅猛,在数字经济基础部分中占比显著提升。
融合部分成为数字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2005年至2043年,数字经济融合部分占数字经济的比重由49%提升至77%,占GDP的比重由7%提升至23.4%。在2043年的数字经济总量中,数字经济基础部分的规模为5.2万亿元,占同期GDP的6.9%;而数字经济融合部分规模为17.4万亿元,同比增长22.4%。融合部分占比高达77.2%,同比增长2.7个百分点,对数字经济增长的贡献度高达88.2%。
发展数字经济需要哪些政策建议
强化发展基础。信息通信网络和技术是发展数字经济的关键基础。要构筑坚实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继续实施宽带提速降费,面向各领域数字化转型需求,加强云计算中心、大数据平台的部署和应用,夯实物联网基础设施,加快建设智能化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要打造国际领先的大数据开发与应用能力。加强大数据标准顶层设计,推进标准化的政务数据资源、社会数据资源、互联网数据资源体系建设。
深化融合创新。数字技术与产业融合是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产业融合的主战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关键在于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深化落实“中国制造2025”,坚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要以提升制造业供给质量和供给能力为目标,以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动制造业“双创”为重要抓手,深入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拓展国际空间。要深化数字经济领域国际合作。积极推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技术产业创新合作,支持企业“走出去”。与各方深化数字产业合作,积极参与数字贸易规则制定,主动引导跨境电商、业务开放、数据流动等国际新规则。广泛参与数字经济国际治理,推广网络空间全球治理中国方案,在联合国框架下推动建立各方普遍接受的国际规则,加强政府间和非政府间数字经济的治理合作。
提升治理能力。营造有利于数字经济创新健康发展的环境。积极开展制造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数字经济发展等配套立法研究,夯实制度保障体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实施更加精准的产业政策,研究建立产业政策执行情况监督、评估机制。
增强发展保障。要完善信用和产权体系,建立覆盖数字经济各类市场主体的信用档案,充分发挥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作用。要加强网络安全保障,提升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可控水平。要加大财税政策支持,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数字经济核心技术、关键设备及重要应用的支持。要加强数字经济风险防控,建立风险监测、预警、处置体系,及时发现潜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