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聚焦会员 >>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机联三届三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

工信部部长苗圩在中机联三届三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2011-05-02 16:26阅读数:3101

 

在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三届三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 苗圩

(2011年3月29日)

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在纪念中机联三届三次会员大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

  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三届三次会员会暨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我谨代表工业和信息化部,对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成立十周年,对本次会议成功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促进我国机械工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各级行业主管部门、协会和广大企事业单位表示诚挚的问候!

  借此机会,谈几点意见,与大家交流。

  一、“十一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和重大风险挑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系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和特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严峻挑战,保持了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在新型工业化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有七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工业保持持续快速增长。“十一五”时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长0.8%,全部工业年均增速达11.3%。2010年,城镇工业企业完成投资9.87万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24万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6.1%和30.2%。

  二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期间重点领域淘汰落后产能占全部落后产能的50%左右。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全部商品出口的31.2%,较2005年提高3.1个百分点。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钢铁、汽车、船舶、水泥等行业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东部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占比提高5.8个百分点。

  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10年,依托工业企业设立了127个国家工程中心和729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53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已占国内发明专利申请总数的51%。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载人航天、探月工程、新支线飞机、大型液化天然汽船、高速轨道交通、TD-SCDMA、高性能计算机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自主创新成果。

  四是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取得积极成效。“十一五”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下降25%,用水量下降36.1%,工业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下降25%和2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70.6%,共伴生矿产资源等综合利用取得明显进展。工业企业本质安全生产水平不断提高,2010年工矿商贸企业就业人员10万人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较2005年下降44.7%。

  五是中小企业和产业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全国各类中小企业达4300万户,完成了全国50%的税收,创造了60%的国内生产总值,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中小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各类工业园区(产业集聚区)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东部省市工业园区实现产值已占到本省市工业产值的50%以上,中西部地区涌现出一批特色产业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有序推进。

  六是“两化”融合和军民融合式发展稳步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过程控制、节能减排等领域的应用不断深化。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和重点行业“两化”融合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我国实现软件收入1.3万亿元,电子商务交易额达4.5万亿元,分别是2005年的3.33倍和3倍。民口单位获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已占全部的一半以上,获得许可证的民营企业达396家,国防科技工业完成民品产值占全部产值的70%。

  七是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已占全球制成品贸易的0%,较2005年提高4个百分点以上。2010年我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9334亿美元,较2005年增长了1.2倍。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研发中心已超过000家,比“十五”末增长近一倍。十一五”以来,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遍布129个国家和地区,累计实现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590亿美元。

  随着我国工业“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和任务的圆满完成,工业主要行业整体素质明显改善,总体实力跃上新台阶,工业发展已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十二五”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形势和任务

  最近,《“十二五”规划纲要》已经发布实施。规划纲要深刻分析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环境,提出了“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政策导向和主要任务,强调要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并对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规划纲要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工业和信息化系统要深入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工业是现代化的基础,是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是城镇化的主动力,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主战场。我国已经实现了由工业化初期向工业化中期的历史性跨越,但仍处于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我们必须深刻认识我国工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及面临的机遇挑战,准确把握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从国际看,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急剧动荡逐渐缓解,世界经济有望继续恢复,但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产业结构深刻调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加上能源资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治理问题错综复杂,世界经济不确定性仍然较大。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可再生能源等新技术孕育并不断取得新突破,一些发达国家推行“再工业化”,提出低碳经济、“智慧地球”等理念,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这既对我国工业稳定拓展外需、参与国际竞争形成新的压力,也为我们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机遇。从国内看,我国工业发展仍然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我国工业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镇化加速推进,居民消费结构持续升级,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需求动力。产业体系比较完整,生产要素组合具有综合优势。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持续推进,市场配置资源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尤其是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企业适应环境变化能力明显增强。但是,制约我国工业可持续发展的矛盾与问题依然突出。一是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工业增长对外依存度较大,国内消费率偏低,过多依赖投资拉动和产能扩张,增长的质量效益不高。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6.5%,与发达国家35~40%的水平差距甚大。二是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淘汰落后产能任务艰巨,规模经济行业集中度偏低,产业布局与区域能源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不相适应,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三是创新能力不强。核心技术、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缺乏,许多大型成套设备、关键元器件和重要基础件依赖进口,制造业总体上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仅0.61%,远低于发达国家3%的水平。四是能源资源环境制约突出。我国单位GDP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4倍,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排放量位居世界前列。石油、铁矿石、铜等大宗原材料严重依赖进口。总的说,我国工业已进入只有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时不我待、刻不容缓。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