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三澳核电项目选址于苍南县霞关镇三澳村,用地规模3000多亩,规划建设6台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总投资1200亿元,是国家重点能源项目,也是温州市历史以来单体投资最大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苍南县把该项目作为央地合作、地方发展突围的样板进行打造,多维度加强公众沟通、全方面做好利益协调、紧密深化央地合作,让群众安得下心、项目落得了地、速度快得起来,交出核电项目落地高分答卷。9月2日上午,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了浙江三澳核电一期工程,为项目年底开工奠定坚实的基础。苍南县的主要做法有:
多维度加强公众沟通,消除“恐核”心理,让群众安得下心
一是全方面科普,提升认知度。组织开展“进机关、进乡镇、进社区”等科普宣传“八进”活动,采取发放资料、观看影片、座谈交流等形式推进科普宣传工作。累计发放科普宣传资料15万册,举行大型科普宣传讲座22场,播放核电科普宣传片480次,召开座谈会165多场。通过全方面科普提升了公众对核电的认知度,逐步消除了公众的“恐核”心理。
二是无死角宣传,提高支持率。该县采取“走下去+走出去”宣传策略。共组建包含307名干部在内的91个心理疏导工作组,进村入户开展政策宣讲和矛盾化解工作,走访群众2.37万户,11万人次。同时,多次主动到外出经商、捕鱼群众相对集中的义乌市、舟山市等地开展座谈走访,与所有群众见到面、说上话,确保不漏一户、不落一人。通过宣传,群众对核电项目的支持率明显提升,30公里范围内的群众支持率由原先94%反对率转变为98%支持率。
三是赴现场体验,增加认同感。组织社会各界代表及意见领袖、利益相关方8111人赴大亚湾、宁德等核电基地考察,亲身体验核电的环境与社会效益,增加对核电项目的认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全方面做好利益协调,确保群众充分享受发展红利,让项目落得了地
一是制定最贴合群众需求的征迁补偿政策,最大限度保障群众权益。围绕征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富得起”这个目标,学习借鉴诸暨、杭州等地先进经验,多次召开当地村党员干部、村民代表、三澳籍干部、户代表参与的座谈讨论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科学制定征迁政策。在涉及无房户界定、过渡房安排、村集体经济扶持、村民转产转业等方面的政策制定时,较其它同类重点项目做到了无房户申报条件适当放宽、过渡房安置方案更加周全、安置补偿标准更加合理、奖励补偿标准大幅提高以及为失地农民并轨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提供优惠贷款利率。
二是充分考量项目实施的综合效益,最大限度让群众共享发展红利。注重发挥核电项目对于当地建设发展的正面效应、引领作用。苍南核电公司每年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落实核电就业本地化、发展来料加工、村返回地开发、建设临时过渡房等举措,支持核电周边基础设施改造、美丽乡村建设等,目前已落实资金3000万。
三、紧密深化央地合作,高效率推进项目审批,让速度快得起来
一是建立多方联动沟通议事决策机制,合力化解难题、突破瓶颈。成立了政企共同组成的核电专项领导小组,定期商讨协调各类事项和问题,做到全过程有沟通、有交流、有互动。依托省市县联动工作机制,及时将县级层面难以解决的难题,提请省市帮助协调解决。核准过程中时任省长四次向中央领导汇报,市委主要领导、县委主要领导先后六次进京对接相关核准工作,极大推动了核准工作进程。
二是建立央地项目申报协同机制,合力优化申报方案,确保高效获批。央地双方集合优势资源,建立央地项目申报协同机制。如项目围填海审批方面,面对国家用海政策日趋严格的形势,苍南县紧密跟踪政策出台进度,确保申报方案紧紧贴合政策导向及审批要求;中广核集团加强技术论证与用海申报的并联推进,迭代更新,开展了20余项专题论证,10余次专家评审,深入优化海工方案设计。在双方紧密合作下,围填海方案从上报部委至批文获取仅用时三个月。
(来源:浙江省经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