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是传统工业大县,历来都高度重视振兴实体经济这一工作。尤其是今年3月获批全省振兴实体经济试点县后,长兴县按照试点要求并结合自身实际,扎实做好谋划和推进工作。前期,由县四套班子领导带队,分四个组赴嘉兴、上海、宁波、苏州、深圳、新昌等地,实地考察平台建设、现代物流、实体经济、全面创新改革等工作;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县委书记办公会议、县委常委会多次专题研究,并制定出台了振兴实体经济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年)和专项奖励办法,重点从四个“三”来推进工作。
(一)开展三大攻坚。针对当前长兴县实体经济运行的问题和短板,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工业转型及平台提升攻坚、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攻坚、项目引推双百攻坚等三大攻坚行动,不断浓厚工业经济氛围,提振企业发展信心,推动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一是开展工业转型及平台提升攻坚。突出抓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和工业平台优化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方面,在巩固蓄电池、耐火、粉体等细分行业整治成果的基础上,今年全面启动了以夹浦地区为主的化纤织造行业改造提升工作,重点围绕规范整治和转型提升两个方面,有序实施低、小、散、弱企业的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目前已启动编制集聚点规划方案和喷水织机散户入园集聚标准,累计关停喷水织机370余台,力争年底前进一步压缩喷水织机总量,并实现织造散户的集中布局和规范管理。工业平台优化提升方面,坚持集中布局、集聚发展、集约开发,按照“统管、合建、共享”思路,构建优化以国家级开发区、两个省级园区和三个特色园区为主的“1+2+3”工业平台体系,今年以来已完成土地征收4000余亩、“四类土地”处置4090亩。尤其是在谋划争取大产业大平台列入宁杭生态经济发展带规划的同时,通过废弃矿山开发利用,正在加快南太湖绿色智能制造产业园开发建设,全部开发后可新增建设用地4845亩,将大幅提升我县对大产业大项目的承载能力。二是开展全面创新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全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首创“科创委”、跨区域流通“科技券”、“科技镇长团”、“企业首席科技官”、“科技大市场”等全省多个“第一”基础上,进一步以十方面重点改革项目为突破口,加快构建以“大科技、大平台、大主体、大转化、大提升”为主要内容的全面创新工作格局。1-4月,全县累计完成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8.38亿元,发明专利申请730件,引进高层次“双创”人才143名,达成政产学研合作项目43个;同时,在知识产权综合管理改革、人才评价激励、全面创新政策体系及考评管理等方面也相继破题,初步形成了一套具有县域特色、可复制推广的运作机制。三是开展项目引推双百攻坚。围绕“全年引进优质项目100只、推进重点项目100只”目标,大力推进选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不断积蓄发展后劲。在项目引进上,聚焦新能源、装备制造、信息经济、大健康等产业,精准绘制产业全景图和招商路径图,并按照“一个目标企业、一套推进班子”的思路,开展定向招商和集中攻坚。今年1-4月,新增省重点建设项目38只,新引进市级工业“大好高”项目5个,新引进科技型中小微企业61家。在项目推进上,排出英纳威等100只重点项目,由四套班子领导分别领衔,挂图作战抓推进,一月一会督进度。1-4月,百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5.6亿元,完成年度投资计划的38.9%;其中,已开工项目81个,完成投资80.9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42.3%。
(二)培育三大主体。突出发挥企业在振兴实体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启动实施“十百千”企业培育工程(到2021年,培育10家“双金”企业、100家“双高”企业,1000家“双创”企业),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中小微企业、股改上市企业等三大主体。一是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以省“三名”、市“双金”、县“50强”企业为主体,全力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43年底,全县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90家,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企业15家、超500亿元企业2家,省“三名”企业3家,市“双金”培育企业5家。今年1-4月,省“三名”、市“双金”、县“50强”企业完成产值213.5亿元,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6.37%。二是大力引育中小微企业。深入实施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以“1+5+N”科创平台为载体(以太湖资本广场为核心,以长兴国家大学科技园、画溪创业谷、煤山青创园、泗安西湖产业园、和平科技园为支撑,以其他乡镇、社会资本投资的创新工场、创业咖啡屋等众创空间为补充的“1+5+N”科技创业孵化平台体系),着力培育一批充满创新活力和创业动力的“双创”科技小微企业,大力扶持从事产业协作配套的科技型小微企业。今年1-4月,全县新引进科技型小微企业61家,累计达310家;新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34家,累计达359家;“小升规”完成时序进度78家。三是大力推进股改上市。针对我县家族企业较多、抗风险能力较弱等问题,启动实施企业对接资本市场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按照“股改一批、挂牌一批、上市一批、并购一批”的思路,扎实推进企业挂牌上市和并购重组,引导企业借力资本市场、实现“裂变”发展。截至目前,全县拥有主板创业板上市企业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31家(位列全国县域第一),挂牌上市企业累计实现直接融资78.8亿元;共有9家挂牌上市企业累计实施并购项目17宗,涉及金额13亿元。
(三)深化三大融合。持续推进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国家示范区建设,积极顺应科技金融融合发展趋势,抢抓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机遇,不断深化两化融合、科金融合、军民融合三大融合。一是深化两化融合。深入推进两化融合、“机器人+”与智能制造,分行业、分层次实施两化融合、机器换人示范试点项目,重点推进“数字车间”“智能工厂”等试点示范项目建设。今年1-4月,实施两化融合项目237项,完成投资19.4亿元,其中,新建项目437项,完成投资43.8亿元。组织超威、诺力申报工信部智能制造专项,组织8家企业申报工信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智能化产品开发30项。企业“两化”融合应用指数达78.22,进入全省第一梯队。二是深化科金融合。针对县域经济“科技找不到资本、资本找不到科技”的困局,积极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新模式,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一方面,大力推进太湖资本广场建设,全力打造以资本为核心,“产业、人才、科技、互联网、中介服务”五位一体的环太湖资本集聚转化综合大平台,目前已累计引进中新力合、赛伯乐、隆德资产等金融新业态企业300多只,并设立了全省首个县域股权交易中心——长兴科技板。另一方面,于今年年初组建成立了金控公司,统筹运作县内各类金融资源,引导、撬动更多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入长兴实体经济,目前公司已开始实体化运作,首期产业基金母基金规模达到10亿元。三是深化军民融合。扎实推进浙江省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军民合作渠道,在深化同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中心、国防科工局、国防大学等合作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同航天科技集团、中船重工等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在工作推进中,注重发挥企业主体作用,通过出台军民融合专项扶持政策,重点鼓励军民融合产业做大做强、军民项目合作、军工四证申领等,1-4月,全县新增军民融合项目8项,新增军民融合企业4家。
(四)强化三大保障。积极发扬“店小二”精神,持续优化振兴实体经济的制度环境,努力强化政策、服务、机制三大保障。一是强化政策保障。一方面,整合原有工业、科技、商务、人才、股改上市等政策资源,优化形成新的“1+6”大工业政策体系,全年计划安排财政资金4亿元用于工业强县建设和振兴实体经济;另一方面,被列入省振兴实体经济财政专项奖励试点后,我们第一时间调研论证,按照“突出重点、精准施策”的思路,制定出台了振兴实体经济补充政策,着力通过政策杠杆作用,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加快发展。二是强化服务保障。严格执行中央和省市县有关企业减负降本政策,加快落实《长兴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行动实施方案》,1-4月共为企业减负11.5亿元。深入贯彻落实“最多跑一次”工作要求,设立“一门受理”服务专窗,成立投资项目审批受理代办服务中心,全面提高行政审批效率,优化投资发展环境,截至目前,全县“最多跑一次”事项覆盖率达95%以上,备案类、核准类项目审批时间分别缩短到18天和26天。三是强化机制保障。建立“聚焦‘双提’,狠抓落实”竞赛机制,将规上工业增加值、工业有效投入、固定资产投资、“大好高”项目引进等主要指标纳入考核体系,对各乡镇(街道、园区)和十大攻坚行动牵头部门的工作实绩实行月赛季考,逐级传导压力,浓厚比拼氛围。同时,健全完善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和工业“50强”企业动态调整机制,通过扶优汰劣,不断激发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新闻来源:省经信委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