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标准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

标准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2020-10-10 15:08阅读数:2075

国家治理现代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维度和重要内容,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和重要途径。标准化工作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有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和实践中,应当如何来认识把握标准化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关系,如何更自觉更主动地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呢?一、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从根本上规定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道路和重点。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方向就是沿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指向,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方向,完善和发展一整套完备、稳定、管用的制度体系,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我国现行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是20世纪80年代形成和建立起来的,政府与市场的角色错位,市场主体活力未能充分发挥,既阻碍了标准化工作的有效开展,又影响了标准化作用的有效发挥。所以,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二、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必须深刻认识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告诉我们,国家治理体系与国家治理能力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国家治理体系从根本上规定了治理能力的内容、结构和治理能力所能达到的上限,而国家治理能力又反过来制约和影响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只有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与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配套、相协调,才能形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合力。把国家治理现代化分为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两个方面,破除了以为建好制度就完事大吉的片面认识。这就意味着,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也必须坚持标准体系改革与标准化管理体制改革同步推进,使标准体系与标准化管理体制相配套、相协调,而不能将二者割裂开来。三、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必须遵循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模式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化了对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模式的认识,指明了现代化不是只有一条路径,道路和模式的选择须从本国实际出发。大大深刻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因此,我国标准化工作改革,必须坚持国际接轨与适合国情并重,抛弃国情、脱离实际是不可取的,而必须既借鉴发达国家标准化管理的先进经验和成功做法,积极与国际接轨,又自觉结合我国发展实际,积极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体制。四、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必须正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明确了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正确原则:在政府与市场关系上,必须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准确把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处理不好,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无从谈起。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明确提出,把目前政府单一供给的现行标准体系,转变为由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和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共同构成的新型标准体系,便体现了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科学定位和正确把握。五、推进标准化工作改革,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全面依法治国,作为现代社会治理的标志与基石,为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撑。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标准化工作改革同样必须坚持依法行政,着力加快标准化法治建设,做好标准化重大改革与标准化法律法规修改完善的有机衔接,确保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改革始终不偏离法治的轨道。(源自《人民论坛》,作者:杜飞进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