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再次回顾,李春田,一生挚爱标准化!...
×

再次回顾,李春田,一生挚爱标准化!

2020-11-24 14:22阅读数:2605

李春田(1934年-2015年),我国第一位标准化专业研究生,主编了我国第一部高校标准化教材《标准化概论》。他历史性地把标准化教育推向了高等院校,为我国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标准化专业人才,是中国标准化理论研究拓荒者,标准化教育奠基人。某媒体曾于2008年专访他,《学习标准化》编发部分内容,以飨读者。

 


记者:这次前来访问,是想请您谈谈长期以来从事标准化学术理论和方法研究的经验、体会以及今后的打算,还有对青年一代的希望?

李春田:对您提到的我所参与和承担的一些工作及其成果,我想首先要说明几点:

第一,这本是我份内应做的工作,因为国家当年培养和教育我成为一名“职业的”标准化工作者,我当然有责任和义务尽力把它做好。第二,在这些成果中很大部分是许多同志分工合作共同努力的结果,用如今的时髦话说,这是发扬了“团队精神”的产物。第三,所研究的标准化理论和方法等,只有当它们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活动中切实地应用了,才算成功。

我觉得我们的标准化工作成果(包括标准文本、标准体系以及标准化方法、理论等)总要让它真正地、全面地“化”起来才行,在“化”中产生出效果和效益,同时也检验其自身的科学性、合理性与适用性,通过信息反馈,再适时地修订。

标准化工作者不能满足于已有的表面成果,而应多多地去关心、深入地去调研工作的实效,在自己心中时时有一种类似于“PDCA循环”的意识,这样我们工作的动力、能力和水平,一定会有更大的提高。再说我自己,在1998年正式办了退休,但作为“职业的”标准化工作者我心无旁骛,发现在退休后反而有了充足的时间来学习和反思,于是便适应于客观上的某些需求,做了一些自己感兴趣和力所能及的事。当然由于年老体衰是自然规律,所以我特别寄望于青年一代的标准化工作者,珍惜青春岁月,努力地学习和工作,不要辜负了当今这全球化、市场化和信息化大时代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记者:长期以来,您的言行和业绩给标准化界留下非常突出的“厚重”的印象。不仅指人品上的忠厚和待人厚道方面,更指工作成果内容的厚重方面。您退休后发表了一些重量级的研究成果和作品,在这里重点就《标准化概论》的修订出版过程,请您谈谈其中的经验与感受?

李春田:首先我觉得与人相处以诚相待,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厚德载物"这句名言一直在激励着后人。至于您刚才夸奖的话,应是我们广大标准化工作者都要引以自勉的。

标准化工作具有公益性,并且涉及到方方面面(从标准制定到贯彻实施)和上上下下(从高层到基层),故必须真诚地、认真踏实地去做,并要使得共事者同心同德、齐心协力地去做。

拿《标准化概论》这部教材来说,前后26年,换了几代人,修订了三次。最初是1980年按照原国家标准总局的要求,要编我国第一部高等院校标准化教材。这是我在总局教育处任职时所面临的第一项任务。从确定体例、规划内容、研究理论、提出观点到推敲文字,只能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地啃。先后有十几位编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研究所。我们一边研究讨论,一边编书。经过三年苦战,《标准化概论》于1982年4月出版。第二年,有20多所院校开设了标准化课程,同时国家标准总局开始大规模培训系统的标准化工作人员。到1995年,《标准化概论》经过1987年和1995年的两次修订,出版了10万余册,已成为标准化工作者广泛应用的书目。

进入新世纪后,为适应我国“入世”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和扩大,以及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的新形势的要求,从2004年秋起进行第三次修订。对教材的使用对象重新定位,以工科院校的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MBA为主要对象,涵盖管理科学与工程、企业管理、工商管理.国际贸易、工业工程等专业。此项修订工作由8所大学的老师和标准化工作者共19人来承担,这是一支精壮的队伍。第四版于2005年7月正式出版,由于此教材深受高校欢迎,被授子“高等商学精品课程教材"的荣誉。(编者:目前,《标准化概论》已出版到第六版)

  


记者:您说到标准化具有公益性,必须认真踏实地去做,又说到基层企业面临着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风险。工业工程是您以往着力探索的一个大课题,是什么样的契机使您开始了对它的研究,又是怎样将它同标准化结合起来的呢?

李春田:我对工业工程(IE)的了解和认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大概是1981年,有一次看到一本企业管理百问百答之类的小册子,上面有美国质量管理大师朱兰的一句话:美国值得夸耀的东西只有IE,美国之所以打胜一战并有打胜二战的能力,也是因为IE。这使我感到十分惊奇。

不想,第二年北京科技出版社从日本引进20卷本的经营管理丛书要翻译出版,我是学日语的,他们让我接手翻译第14卷《作业研究》,其内容正好就是工业工程(IE)。后来我去鞍钢做调研时,建议他们把所制定的工作标准同IE结合起来搞,这一建议当即得到厂领导采纳,于是全厂开展了大规模的培训,科室和车间领导还有一些骨千工人都掌握了运用IE进行工作和改进的技术。IE在鞍钢的推行收到了积极效果,并带动了全国许多企业都开始学习IE。

 


记者:据我所知,您为我国学习借鉴日本推行标准化的先进经验以及开展中日两国标准化工作的学术和经验交流作出了不小的贡献。请谈谈这方面的大致情况和您的体会或感受?

李春田:还是让我先讲-一个基本的印象和看法吧。我们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大多是“工作狂”,这同日本地狭人多,既缺少资源又频发自然灾害的国情条件不无关系。

论自然环境条件,日本是一个非常可怜的国家,但这方面的危机意识却反过来转化成了日本人的奋进意识,就像众所周知的丰田、松下精神那样。日本的标准化,先是步欧美的后尘,后来他们勤于实践又善于创新发挥,很快走到了世界的前列,出现了松浦田郎、石川馨、古川光、篷木文夫等标准化理论家和实践家。我由于懂一点日语,所从事的又是国家级层面的标准化工作,所以有相当多的机会同日本标准化界打交道,为我国学习借鉴日本的先进经验井建立双边对等的交流做了一些事,这是我的荣幸,也是我应尽的责任。


  


记者:您去过日本很多次,同日本标准化界许多专家学者打过交道,对中日两国标准化学术交流发挥了重要的桥梁和组带作用。日本社会流传一句话:管好自己,不给社会添麻烦。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信念, 整个社会公民素质就非常高,请您谈谈向日本标准化界“取经”的情况?

李春田:提起同日本标准化界的联系和交往,倒有很多话题可谈。

首先是日本规格协会,可以说从高层领导到工作人员大都是我的朋友。我一到那里他们都兴高采烈,提出什么问题和要求,他们都认真对待,对我非常尊敬。有一次规格协会理事长指着他的部下对我说,他们都是亲华派。我们两个协会的交往始终是顺畅和友好的。

其中,主管国际合作的理事柿沼斡二先生同我的友谊至今末断,每到新年他都提前寄来贺卡和他的近照。1992年我代表中国标准化协会同他会谈,签署了两国标准化学术交流协议。从那时起每年一次,至今未断。1996年他从日本规格协会退休时给我和郭力生写来一封令我感动不己的信。他在信中说他即将退休,两国学术交流的事他已向接替他的理事做了交待:一定要坚持办下去。他在信中深情地说:请你记住有一个日本人他从内心里希望中国强盛,希望中国人过好日子。

西村申二先生是规格协会资深专家,有一次我写信问他几个问题,没想到他不仅非常详尽地給我做了回答,还寄来书和论文。

松浦四郎是人所共知的标准化理论家,1984年我带团去规格协会,他风尘仆仆地从横滨到东京来看我。我把他著的《工业标准化原理》(中文版)送给他,他说,太抱歉了,我不懂中文,语言是妨碍交流的最大障碍。后来他来信告诉我他投入了世界语的研究与推广工作。他送我一本新著《方向的标准化》,我说一定译成中文出版。后来我将这本书交给了周学敏同志,她很快就翻译出版了。我编《标准化概论》时,遇到IS0/STACO的一些问题给他写信询问,没料到他用工整的钢笔字密密麻麻写了近10页之多。在他1997年去世以后,他女儿把他所写的全部论文影印一套给我寄来,我真想将其翻译出版,但这不是我个人的力量所能办到的。

还有一位好友是日本中央产业能率研究所所长木文夫先生,他不仅是标准化专家还是企业管理咨询专家。我曾先后五次邀他来中国讲学。他每次来讲学,不收分文报酬,不游山玩水,往返机票自己出钱买,他说他要把一生的经验全部贡献给中国。1986年讲企业管理咨询,他站在黑板前连续讲了七天,当时己年过六旬。您在前面讲了许多赞扬和鼓励我的话,但我认为我是在众人的帮助下成长起来的,其中有中国人还有外国人,凡是给我以帮助.对我友好的人,我永世不忘。

  


记者:从您同日本标准化学术界的亲密交往,看得出正是您的真诚和对标准化事业的执着,感动了日本的专家学者,进而又推动了两国之间的联系和交流。这是一件意味深长的事。最后还想知道,您今后在标准化学术研究方面还有什么新的打算吗?

李春田:正像在前面提到的,退休之后我有了属于自己的时间,可以静心地思考一些问题。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精力和学习能力都在下降,在知识方面更是跟不上时代了,我想做的事或者说已经在做的事还有许多,能否成功、能否如愿不敢说。不过,我感到中国标准化前景很好,我们的队伍里新增加了一大批年富力强、掌握最新科技知识的人,他们的经验积累到一定阶段会产生爆发力的。我寄希望于他们,希望他们快快成长。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