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正视地方标准化工作的问题...
×

正视地方标准化工作的问题

2021-05-26 12:45阅读数:2322

(一)有些地方标准化工作成了主管部门一家的工作。1989年4月1日起施行的《标准化法》(以下简称老《标准化法》)第五条规定:市、县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和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规定的各自的职责,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标准化工作。在当年还不太理解标准化重要性的时候,原质监部门几乎成为当地标准化工作的唯一推动部门,这种方式甚至沿袭到今天,其他部门乃至政府,只要和标准化相关的事情,几乎全交给标准化主管部门承办,似乎标准化工作是主管部门一家的事情。这些地方,往往没有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和联席会议制度,政府各部门的标准化职能发挥不够、主动性差,工作缺乏协调性,全域性工作变为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工作成效打了折扣。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决定了标准化工作不是市场监管部门一个部门的工作。“十九大”提出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仅是产品质量,更是经济发展质量、社会发展质量。(二)对新时期工作范围认识不足。不同于工业时代为实现互换、提高效率的具体技术标准,当前标准化工作中的标准是一个更大范围的“大标准”概念,具有区域经济上的战略性、全局性、系统性,涉及到国家地区发展“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中央高层领导极为重视标准化工作,主要领导人对标准化做出了许多指示和要求,而在区县是很难听到哪位领导对标准化工作的论述;国家市场监管局、国家标准委的标准化政策顶层设计也很鼓舞人心,但基层对政策的把握和有机结合不够;标准化工作是市场监管工作创新的新抓手、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新举措,各级标准化主管部门应增强做好标准化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但受老《标准化法》第六条企业的产品标准实行备案的影响,2000 年之前,备案和两码工作几乎成了标准化主管部门唯一的工作。以至于今天,取消企业产品标准备案,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实行自我声明公开,地方尤其县级标准化部门受到人才、财力和“三局合一”机构改革人力减少、专业知识等多重因素叠加的影响,对新时代的标准化工作介入远远不够,企业产品 / 服务标准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中不合格的现象时有发生。(三)标准“重制定、轻实施”思维依然存在。标准化工作的重点在于制定标准和实施标准,地方标准化工作的最大核心在于抓好标准应用实施。改革开放早期,由于标准的缺失,我们把工作重点放在了制定标准上,这种工作惯性延续到今,所以也产生了许多“垃圾标准”“僵尸标准”。事实是制定标准和执行标准若不能同时抓好,标准化工作将有头无尾。标准“重制定、轻实施”的“一手硬一手软”问题,是当前标准化工作亟待破解的难题。地方标准化过程中,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高规格组建标准化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标准化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实施应用过程中,可以将标准与检验检测、认证认可和信用体系建设等工具手段结合起来,以提升标准执行的刚性和强度,强化标准的实施。多个城市在交流经验时,都将成立高水平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作为重要措施。其三,不要过分的强调政府主导制定标准的数量,改变一搞项目,就是制定标准的传统思维,把引导企业制定先进的企业标准、团体标准参与对标达标、标准排行榜建设、领跑者标准作为标准化的重点工作。(四)标准化工作存在“重试点,轻示范”的现象。不能充分利用标准化改革的政策红利创新标准化工作,地方热衷要项目,项目建设轻管理,缺乏专业研究试点建成项目的经验和案例,受试点项目建设周期长、或许受新官不理旧账思想的影响,缺失推广引领行业发展的措施和方法,没有达到“一花引来百花开”的试点目的,存在“重试点,轻示范”的问题。试点没有达到示范引领效应,示范没有达到重要标准化工作大创新;在军民融合、高端装备制造业、团体标准标准、标准排行徬、标准领跑者、标准化服务等层面没有实现从单点试点到区域示范的转变;从传统管理到重点举措的招数不多;从标准化服务经济到支撑经济发展、标准化支持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市场营销创新的探索不多;标准化支撑战略新兴产业、加快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结构调整的可复制推广的案例不多;宏观上,标准化研究项目投入不足,重要创新标准存在不足。如我国有 220 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但附加值不高;根本原因是核心技术缺失,特别是卡脖子技术和标准没有掌握。(五)地方政策引导上存在不少误区。从本世纪初期深圳、西安等率先出台标准化政策支持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国内标准以来,全国大部分城市出台了类似的标准化项目奖励政策,为我国企业参与国内国际标准化工作、制修订国际国内标准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今天看来,这种标准项目奖励政策的宗旨到了该修订的时候了。一是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提供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同,甚至在经济落后的地方还没有政策支持的情况,会导致发达地方通过制修订国内标准控制产业发展的情况;二是标准化政策的支持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企业“权力寻租”现象;三是会使企业为了获得奖励而做标准,从而产生新的“垃圾标准”“僵尸标准”;四是有悖于“推动政府标准瘦身健体,释放市场标准发展活力,建设新型标准体系建设”的改革目标。德国的标准化举世瞩目,不可否认德国给企业设立了标准贡献奖,用于推动更多小微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从而把成功案例推广到更多企业中去的做法发挥了推动作用。(六)标准化的综合效益研究的不够。标准化对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和管理水平有催化效应,将标准转“化”为市场的竞争力、企业的创新力、政府的公信力、公务人员的执行力、工作的高效率、群众的满意率,通过标准化手段,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府高效管理,所以增强标准化效益是打好标准化“组合拳”的基础。科技部门每年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报告,那么,标准化对经济的贡献率是多少呢?2008 年出版的《标准化与经济增长》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技术标准对 GDP增长贡献,近 30 年来平均年度贡献率为0.79 个百分点;近期根据有关方面的研究,中国、德国、法国、英国和奥地利标准化对本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达 7.88%、27%、23%、12% 和 25%。用数据说话,靠事实比拼。然而标准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我们研究投入不够,还缺失许多数据。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