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消灭无标生产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一次飞跃...
×

消灭无标生产 促进企业产品质量的一次飞跃

2021-07-06 10:40阅读数:1563

1995年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结果显示,当年私营(个体)和乡镇企业产品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为38.6%67.2%,比国有企业抽样合格率80.2%41.613个百分点。根据机械、煤炭、建材、轻工等部门反映,在实施产品质量上台阶的工作中,难度最大的是怎样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的产品质量。19953季度的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发现,不合格产品中约有1/3是由于企业无标生产造成的。没有标准组织生产和不严格按标准进行生产和检验,已成为制约乡镇企业、小型企业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改变中国乡镇企业基础管理落后、标准化意识淡薄、无标生产严重、产品质量差的状况,从根本上提高产品质量,当时的国家技术监督局从1995年起部署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工作试点。


何为无标生产产品?


根据原国家技术监督局技监局标发(1997135号文规定,下列情况之一者为无标生产产品:

(1)没有合法的标准。

(2)执行的标准内容不完整,依据标准不能全面、准确地判定质量状况的。

(3)产品明示的标准与产品实际执行的标准不一致的。

(4)不按标准组织生产、检验的。

(5)出口转内销无标准的产品。

(6)经省级以上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界定为无标生产的。


消灭无标生产的主要任务


普查摸底是消灭无标生产的基础工作。认真组织对全县所有工业企业生产的产品、产品执行的标准情况进行全面普查,登记造册。普查摸底,要逐厂、逐个产品进行,不搞抽样,不留死角。

认真整改是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的关键环节。在普查的基础上,企业要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整改。对已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应当执行相应的标准;对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应当制定标准并报技术监督部门备案。强制性标准,企业必须执行;推荐性标准,国家鼓励企业执行。企业应当严格按标准组织生产和检验,做到产品无标准不生产,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对技术力量薄弱、又需要帮助的企业,县级技术监督部门应当帮助企业进行整改。


严格检查验收。检查验收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技术监督局统一组织。“验收办法”由原国家技术监督局统一制定。验收工作要严格按验收要求进行,不降低验收标准,不走过场。验收合格的,由国家技术监督局授予“消灭无标生产县”荣誉称号。对验收的县,原国家技术监督局要每年组织抽查。

通过消灭无标生产验收的县,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巩固消灭无标生产工作成果,提高企业标准水平,落实产品质量检验措施,坚持按标准组织生产。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结合贯彻实施GB/T 19000—ISO9000《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建立健全包括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的企业标准体系。

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的企业标准。有条件的企业,要根据市场竞争和用户需要,积极贯彻执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符合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条件的产品,鼓励企业使用采标标志,提高企业形象。引进技术和技术改造的产品,必须贯彻执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


消灭无标生产工作进程


19961224日,国务院颁发《质量振兴纲要》,提出“要加强乡镇企业基础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强制性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组织生产,没有标准不得进行生产”。

1997年6月,原国家技术监督局召开“全国消灭无标生产工作暨试点县(市)经验交流会”,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邦国为大会发来贺信,充分肯定了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对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重要意义。此次会议以后,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给予专项经费支持,指导和督促工作的开展;质检部门与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推进;生产企业积极配合,主动整改,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有效开展。

2003年2月,国家标准委在全国标准化工作会议暨消灭无标生产表彰会议上宣布,自1997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六年来,共对2300个县(市)约77万家工业企业的产品执行标准情况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普查登记台帐近万册,各级标准化部门帮助企业制定标准194347项,并对各企业法人和有关人员进行了《标准化法》等相关培训,2300个县(市)验收全部合格。我国关于“县级生产企业产品标准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产品抽查合格率达到80%以上、平均提高10-15个百分点”的目标已经实现,全国基本消灭无标生产。


消灭无标生产是提高企业生产和管理素质的基本保证、规范市场秩序的迫切需要、与国际惯例接轨的有效举措。消灭无标生产工作在各地政府专项经费支持、原质检等部门监督推进以及企业主动整改的背景下,我国乡镇企业基础管理落后、标准意识薄弱、无标生产严重、产品质量差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有效促进了企业基础工作加强,企业技术进步和产品质量提高,为后续我国企业标准化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