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体现了全人类对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的愿景。1972年,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一次世界性的人类环境会议,提出“为了这一代和将来的世世代代的利益”作为人类共同的信念和原则,是日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重要源泉。1980年,联合国向全世界发出呼吁: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持续发展。1983年,联合国组建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7年发表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既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为标志,可持续发展从理念走向战略和实施,并进一步明确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及其战略的内涵,即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三大支柱,社会和经济发展必须与环境保护相结合,以确保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的繁荣。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把“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框架”作为两大主题,将“评估可持续发展取得的进展存在的差距”、“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作出新的政治承诺”作为三大目标,进一步推进全球、区域和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015年9月25日至27日举行的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联合国首脑会议审议通过“改变我们的世界: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了到2030年全球可持续发展的17个目标(SDGs)和169个字母表,如表1所示。
其中,目标11建设包容、安全、有抵御灾害能力的可持续城市和人类住区进一步提出了城市和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如表2所示。
上述目标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政治等方面提出了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与我国提出的“五位一体”、“四化同步”等战略目标高度一致。
城市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截至2020年底,全球56.1%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预计到2050年,约93亿的世界人口中的63亿将居住在城市中;其次,城市占用3%的土地,消耗了全球75%的自然资源,排放50%的废物和70%的温室气体,产生80%以上的GDP。城市已成为推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进入21世纪,中国进入了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3.89 %。面临着经济转型升级、社会发展不平衡、资源环境压力大等多样、复杂、严重的挑战。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
2013年
十八大三中全会发布《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2014年
党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城镇化格局更加优化、城市发展模式科学合理、城市生活和谐宜人、城镇化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的发展目标。
2015年12月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36年后再次召开,提出“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走出一条富有特色城市发展道路”等要求。
2016年9月
习近平主席在G20杭州峰会的开幕辞中提出,要“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
2019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和长远出发,就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行专题研究,为建立完善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现代治理体系提供了根本遵循和科学指南。
2020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中着重指出“要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开创人民城市建设新局面。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彰显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超大城市发展之路;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高公共服务均衡化、优质化水平;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因此,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城市是关键。
标准是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
标准是支撑城市治理的管理与技术手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工具。ISO针对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国际标准研制工作,ISO提出ISO的2万余项国际标准均从不同角度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部分国际标准直接对应具体目标,如图所示:
经济方面,标准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和创新的主要动力和技术基础;社会方面,标准是促进教育、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环境方面,标准是制定国家环境政策的依据,是国家环境政策的具体体现,是执行环保法规的基本保证。而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能为各类城市提供管理和评价工具,有助于利益相关方了解城市发展的现状、识别可持续性问题和差距、借鉴城市发展经验。国际组织和世界各国普遍重视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工作。
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给第39届ISO大会的贺词中提出,“共同探索标准化在完善全球治理、促进可持续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为创造人类更加美好的未来作出贡献。”因此,标准是推动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手段。
2021年世界标准化日主题为“标准促进可持续发展 共建更加美好的世界”, ISO、IEC和ITU三大国际标准化组织在祝词中明确提出“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旨在解决社会不平衡、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减缓气候变化速度。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许多公共和私营伙伴合作,并使用包括国际标准和合格评定在内的所有可用工具。”
中国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基本情况
2012年,ISO/TC 268城市可持续发展成立以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高度重视,批准中国标准化研究院、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共同开展对口工作。2017年,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SAC/TC 567全国城市可持续发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承担秘书处,对口ISO/TC 268。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的指导下,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整合国内研究力量,积极参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工作,成果斐然。
一是在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工作实现大跨步发展。截至2021年7月底,中国专家担任ISO/TC 268的WG/TG召集人4人,占ISO/TC 268的28.57%;中国主导(联合主导)制定(在研)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18项,占ISO/TC 268制定(在研)48项国际标准的37.5%,中国已经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工作的核心国家。
二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双边合作成果丰富。2015年起,在中法双边合作机制下组建中法商务区可持续发展标准工作组,开展商务区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合作, 于2018年12月联合提出并立项了ISO 37108。2017年起,在中英标准化合作委员会机制下,与英国BSI联合推进ISO 37106,ISO 37114等国际标准研制工作。
三是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SAC)、法国国家标准化机构(AFNOR)的支持下,支持杭州市组建全球可持续标准化城市联盟(ISSCC),秘书处落在杭州,截至2021年7月底,ISSCC共有36个国内外城市。ISSCC正在成为国内外城市交流合作的桥梁和平台。
四是组织开展“标准国际化创新型城市示范创建活动”,截至2021年底,深圳、包头、珠海、杭州、泰州、广州参加,通过参加示范创建活动,各城市创新标准化工作体制机制,有力支撑城市治理能力提升,有效推动国际标准化能力提高。
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化成效显著
一是为全球落实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和理论依据,对现代化城市治理具有指导作用。通过主导制定国际标准,将我国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案例写入国际标准,向全球推广,实现软实力输出。
二是以标准为纽带打造国内外城市交流合作平台。全球可持续标准化城市联盟(ISSCC)通过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的实施,有效促进了36个成员城市之间分享管理经验、互鉴创新举措,推动“国际城市联盟”成员的城市创新管理能力,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标准提供了“样本”。
三是通过双边合作搭建中法、中英城市间交流合作的桥梁。2015年启动的中法商务区可持续发展标准化合作,有力推动了北京未来科学城和法国巴黎韦利济市的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推进了巴黎凡尔赛大区与北京昌平区在经贸、科技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合作。2020年,中英繁荣基金项目“中小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标准试点研究”启动,由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和英国标准协会形成专家团队对国内四个试点城市开展ISO 37101和ISO 37104等国际标准试点应用进行指导,并与英国类似规模和产业类型的城市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