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田是我国著名标准化专家,也是我国标准化理论研究领域的奠居人,为我国标准化理论的发展及标准化事业的推进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标准化的理论基础研究
李春田系统梳理了标准化的多学科理论基础,分析了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为标准理论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李春田提出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系统效用原理;二是结构优化原理;三是有序原理;四是反馈控制原理。
二、关于综合标准化
综合标准化是一种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方法,在前苏联以及东欧得到较多应用和发展.1965年前苏联部长会议发布了“改善标准化”的16号决议,首次提出了开展综合标准化的任务。1970年前苏联部长会议又发布了973号决议,要求深人地开展综合标准化。
根据GB/T12366(综合标准化工作指南》,综合标准化的定义是“为了达到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的标准化活动。”这个定义突出地强调了综合标准化的要点:有确定的目标、运用系统分析方法(确定与对象相关的要素)、建立标准综合体并全面实施。
在新的发展时期,李春田全面分析了综合标准化对我国标准化事业发展的重要性,系统梳理了综合标准化方法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
(一)目标导向。综合标准化是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的标准化,而且它所要解决的不是孤立的局部或部分问题,而是系统地处理综合性问题。目标导向要求标准化工作首先制定整体的、分层的目标体系,并以此为先导统领标准化的全过程。
(二)系统分析。在综合标准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决策和执行的反复交替。因此需要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即以系统整体效益为目标,寻求解决特定问题的最佳可行方案,为决策者提供判断的依据。
(三)整体协调。整体协调的实质是整体优化。协调是方法,优化是目的,通过整体协调,使针对综合标准化对象及其相关要素所制定的全套标准,形成一个互相支持、互相配合的有机整体。实施这个“整体”,便可“获得整体效益”,而且是“最佳整体效益”、这个“最佳整体效益”是“整体协调”的结果,即“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