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务服务是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面向公民、企业、社会组织以及其他政府部门和机构提供的行政性、支持性、公益性服务,关系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2022年3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的指导意见》,明确将“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作为政务服务四项重点任务之一。政务服务标准化是行政管理标准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推进政府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具体来说,其包括对政务服务的主体、态度、条件、流程、效率、便捷性、质量等明确标准、细化规范、量化要求,对每项政务服务“由谁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结果”等作出明确、具体、可操作的标准规定。当前,我国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主要有五个着力点。一、以行政审批为突破口制定标准,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工作。各地政府将行政审批标准化作为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的关键一环,与权责清单制度、政府服务模式创新、权力运行监督体系等工作协同推进,发布了一批涉及政务服务基础设施与人员、管理及服务规范、质量监督与考核、投诉处置流程的内部标准和地方标准,着力解决审批领域条块分割、政策法规相互脱节、审批标准不够细化、审批条件互为前置等问题。如海南省出台《海南省行政审批业务标准规范》,贵州省发布《贵州省实体政务服务建设与服务标准》《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建设与服务标准》,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了符合自治区、市、县(区)三级政务服务工作实际的地方标准等。二、通过标准化推动政务服务模式创新,建设“小审批、大服务”的服务型政府。各地政府以标准化工作为先导,按照“最小颗粒度”标准规范行政行为,再造行政服务流程,以系统论方法为指导,合并同类项,简化办事流程,提升审批效率。如佛山市打造“一门式”“一网式”的行政服务模式,利用“人口倒逼”作用,将标准化作为考核指标之一,使标准化工作成为推动部门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的动力。同时,探索“主题式集成服务”审批服务标准化建设,在企业开办、项目投资、工程报建等领域推行标准化,推进跨部门、跨层级审批流程无缝对接,实现“一窗受理、一表登记、一套材料、一图流传、一号共享”。三、以标准化推动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融合发展,打造“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新模式。我国已发布《政务服务平台基本功能规范》《政务服务平台基础数据规范》《政务服务平台接人规范》等国家标准,规范了政务服务平台功能、数据、接人等,为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支撑。各地政府利用政务服务的数据优势,通过标准化手段实现线下实体大厅与网上大厅信息资源互认互通,以及跨地区跨部门业务协同办理,从而提升政府治理信息化水平。目前,推动政务体系实体大厅与网上办事大厅融合发展,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标准化审批、全流程阳光审批和信息高度共享,已经成为各地政务服务的普遍共识。四、通过标准化构建政府服务的“数据铁笼”,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审管分离、健全事中事后监管、有效限制自由裁量权是政务服务改革的目标和重要内容。各地政府通过开展标准化建设,打造线上线下的“数据铁笼”,规范政府各类行政行为、明确权力边界,以此监控政务服务全过程,防止行政自由裁量权滥用。五、运用标准化手段探索解决“数据烟囱”“信息孤岛”问题,实现政府“大数据”治理。当前,各地政府普遍关注数据开发及利用,以数据互联互通为基础,打破了过去以部门为单元建设信息系统的模式,通过标准化的方法对海量数据进行清洗、加工、分析,发现重大事件、突发事件并及时作出预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