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深层逻辑五大原理!
2023-07-28 15:56阅读数:1323
我国学者李春田于1982年主编了第一版《标准注化概论》,提出了简化、统一化、协调和最优化四项标准化的方法原理。简化是标准化最古老、最一般的形式;统一化既影响深远,又要把握尺度;协调是标准系统功能最佳的方法;最优化的目的是获得最佳的效益。在2005年出版的《标准化概论(第四版)》中,李春田又提出了四项标准系统的管理原理,即系统效应原理、结构优化原理、有序发展原理和反馈控制原理,在该书的第五版和第六版的修订中,对这四项原理的内涵以及实践意义作了进一步完善。一、系统效应原理。这是标准化活动最基本的原理,它的思想应贯穿于标准化的全过程。对标准系统进行设计时,应把它当作由若干子系统或要素结合成的有机整体看待。标准化工作者应树立全局意识和全局观念。制定标准时,要充分认识系统对单项标准的要求和制约,特别是系统总效应的要求。此外,系统效应原理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奠定了标准化方法论的基础。在标准化管理活动中,从目标确定,规划、计划的落实,决策方案的选择,以及在决策实施过程中根据信息进行协调、控制都必须运用这一原理。二、结构优化原理。系统的结构是系统具有特定功能,产生特定效应的内在根据。系统效应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系统要素是否形成好的结构。标准系统要素的阶层秩序、时间序列、数量比例及相关关系,依系统目标的要求合理组合,使之稳定,并能产生较好的系统效应,这就是结构化原理。标准系统的结构不是自发形成的,是优化的结果。协调是通过各种途径使相关要素之间重新建立起相互适应的关系,是结构优化的基本方法。在标准化管理活动中,要在确保单个标准质量的基础上,致力于改进系统结构,以便发挥更大的组织效应。三、有序发展原理。系统的有序性是系统要素间有机联系的反映。标准系统的功能与其状态相关,标准系统的状态及其组织程度表现为有序或无序,保持或提高标准系统的有序性是提高标准系统功能的基础,这就是标准系统的有序原理。有序发展原理是关于标准系统进化、发展的动力问题。有序程度越高,系统功能越好;有序程度越低,无序程度越高,系统功能越差。标准系统的有序状态是整体协调的结果。当系统不能适应客观要求时,说明系统处于不稳定的无序状态,这时可向系统补充某些具有激发力的、功能水平较高的标准。如果处理得当,它们有可能把系统“拖”到新的稳定有序的状态。一旦掌握了这个系统发展的机制,也可以自觉地运用它来推进标准化。四、反馈控制原理。标准系统演化、发展以及保持结构稳定性和环境适应性的内在机制是反馈控制;系统发展的状态取决于系统的适应性和对系统的控制能力,这就是反馈控制原理。标准系统的反馈控制体现在信息反馈和控制两个方面。信息反馈是对标准系统进行管理的前提。控制的目的或者是使系统稳定,或者是使系统内诸要素逐步形成一个具有新功能的新机构,产生更大的系统效应并使系统与环境相适应。对标准系统来说,控制的含义包括指挥、调解、组织协调和管理职能。控制包括开环控制和闭环控制两种形式。运用好这种控制系统的关键是要求标准管理系统具有对信息的搜集、传输、处理和判断的较强能力和较高的可靠性。标准化管理者只有通过反馈控制原理主动进行调节,才能使系统处于稳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