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提出,“推出中国标准多语种版本,加快大宗贸易商品、对外承包工程等中国标准外文版编译。”标准外文版是指将标准翻译为英文或其他语种的译本,是共建“一带一路”合作高质量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全面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支撑。
北京双泽维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研发的科工智能翻译系统,目前已高质量完成约481项中国标准(含国标和行标)英文版翻译和国际标准中文版翻译工作,加快中国标准“走出去”步伐,助力“一带一路”建设。本期人物专访,中华标局邀请了北京双泽维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勇谈一谈机器翻译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
张勇,北京双泽维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商务部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成员,中国翻译协会理事、中国翻译协会服务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MTI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MTI硕士生导师等。
机器翻译助力中国标准“走出去”
1
问:您认为中国标准外文版具有怎样的意义?
答:
随着一带一路的深入和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在世界各地的广泛开展,中国标准的体系性对外展示已经成为推动中国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核心需求。根据国内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目前我国国家标准总计在42000余项,具备外文翻译正式出版物的国家标准仅有1369项,占比约为3.3%,且不均匀分布在20多个行业领域。在单一行业领域,我国相关国家标准缺乏成体系的外文出版物。造成在国际合作和经贸过程中,由于无法正式展示中国标准的全文内容、先进性和与国际、当地标准数据的差异性,造成客户无法接受基于中国国家标准提供的服务和产品,某种程度降低了中国产业、服务走出去的便利性,而使中国企业不得不接受采用并不熟悉的当地标准,也为随后的履约造成了一定风险,影响了国际业务的高质量发展。所以随着国际合作的快速发展,中国国家标准需要成体系地对外展示。
2
问:您觉得标准外文翻译出版所面临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答:
一是行业外文术语质量参差不齐,造成标准译文的术语一致性不足,同时行业翻译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大量翻译初稿质量无法满足审校要求;
二是标准外译需要行业专家和语言服务专家的共同参与,翻译、审校、定稿、出版的周期较长,成本较高,可重复利用率较低;
三是标准编制和标准翻译脱节,撰写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译文风格不一,影响标准译文的整体质量,同时导致标准的中外文版无法同步发布;
四是人工标准外译模式不便于与国际标准对标、比对等后续工作联通,无法适应中国标准国际化、跨语言双语化、标准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因此,中国标准的对外交流、输出和引进,需要一个专业的跨语言智能机器翻译系统,解决标准数据的动态翻译需求,降低通用标准化文稿的语言转化问题。
3
问:您觉得机器翻译标准的优势是什么?
答:
一是可显著提高译文术语的一致性和准确性,并可在同标准体系下反复应用;二是可显著提高标准首译文稿的专业性和译文质量,并可为后续标准外译引用参考;三是可显著缩短首译文稿的周期,并缩短整个标准的出版周期,提高动态适应性;四是可大幅度降低通用标准化文稿的语言转化难度。
4
问:您认为一个好的机器翻译系统应具有哪些特点?
答:
一是要有由海量专业语言数据和文档提炼而成,经行业权威专家审核专业高品质术语库;二是要有严谨、科学的语料处理,形成用语精准、行文规范、文体契合的海量出版物级句对库;三是要基于精准高品质术语库和出版物级句对库,利用机器学习(ML)、自然语言处理(NLP)、知识图谱(KG)等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对系统进行深度训练,确保输出的译文流畅通顺、逻辑严谨、行文规范;四是翻译速度要快,能满足限时、巨量的翻译任务;最后,还要有资深专业翻译团队和在国际项目合作方面从业多年、精通英语应用的专家团队提供语言支持,对术语库、语料库进行持续更新与审核,对机器翻译文档进行精校打磨。
5
问:请聊一聊机器翻译助力标准“走出去”的典型案例。
答:
北京双泽维度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按照ISO 9000、ISO 17100、ISO 18587、ASTM F2575-14等国际权威标准打造的科工智能翻译系统,广泛应用于建筑、能源、交通、电力、化工、矿业、环境、材料加工、航空航天、装备制造、汽车制造等行业标准翻译工作。目前已高质量完成约481项中国标准(含国标和行标)英文版翻译和国际标准中文版翻译工作。这些标准助力中国电网工程在南亚、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快速布局,帮助俄罗斯、中亚、东欧等地区解决电力设施老化等突出问题,支撑西亚地区减轻油气依赖,推进能源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