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完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思考
2023-12-25 10:59阅读数:2067
在信息化时代,市场监管工作面临着日益复杂的网络舆情环境。本文以四川省市场监管领域网络舆情处置机制为例,探讨其运行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对策,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市场监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提供参考。
一、市场监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建设的意义
网络舆情是指在互联网上流行的对社会问题不同看法的网络舆论。建立有效的网络舆情处置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一是提升市场监管效能。通过建设有效的舆情处置机制,市场监管部门能够更迅速、精准地了解市场动态,解决存在的问题,防范市场乱象,及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推动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公众的参与和监督也可以促进市场监管部门创新工作方式和方法,提高监管效率和质量。
二是树立良好部门形象。通过有效的市场监管网络舆情处置,加强与公众沟通互动,积极回应公众关切,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可以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和满意度,让公众更好地了解市场监管工作的进展和成果,提升市场监管部门公信力,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提高社会认可度和支持度。
三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通过建立有效的市场监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能够更好地掌握市场动态,了解经营主体的需求,从而精准施策、有效服务,营造健康有序的市场环境,构建亲清的政商关系,持续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二、网络舆情处置机制运行现状
四川省市场监管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由监测、预警、应对3个环节组成。在监测环节,由专门部门对市场监管领域舆情的内容、走向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测,及时掌握最新情况,为正确研判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预警环节,对内容进行判断和归纳,将舆情划分为一般舆情、敏感舆情、重大舆情、特别重大舆情4个等级;在应对环节,当网络舆情发生后,根据预警等级采取相应措施,及时以通过网络发布权威信息、召开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化解舆情带来的不良影响。
近年来,四川省市场监管局在完善舆情处置机制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强化舆情处置机制运行保障。一是强化应急处置。为增强全省市场监管领域舆情应急处置能力,防范化解市场监管重大舆情风险,维护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制定下发舆情应急预案,为有序有效规范开展舆情处置工作提供遵循。二是建立舆情分析研判制度。每季度组织召开舆情工作分析研判会,分析舆情风险点,研判下步工作重点。在重要政策出台、重点工作推进时,及时做好分析研判和风险评估。三是构建第三方舆情监测体系。实现智能舆情监测平台和7×24小时人工监测预警双向发力,全省市场监管领域线上线下舆情信息实现实时监测。四是强化队伍建设。按照“建机制、抓队伍、促宣传”工作思路,优化全省市场监管系统舆情工作联络员队伍,增强舆情协调处置工作力量,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三、存在的不足
一是理念“失位”。部分人员对舆情处置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舆情的收集、分析和利用,导致在舆情处置中处于被动局面,给市场监管工作带来不利影响。二是组织“缺位”。一定程度存在组织架构不健全、部门联动不充分、人员配备不充足、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舆情处置效率不高、效果不足。三是行动“错位”。在舆情处置过程中,“重封堵、轻回应”等问题仍一定程度存在。四是方法“落位”。技术手段存在一定程度滞后性,监测不够及时和全面,舆情监测和分析团队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有待提高。
四、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处置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是强化信息监测能力。整合各类数据源,建立全面、及时的舆情信息数据库,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手段运用,提高对大规模信息的处理和分析能力,实现对庞大数据流的快速筛选和精准识别。二是建立协同处置机制。加强与相关单位沟通的信息共享和协同合作,形成跨部门、跨地区的协同处置机制,构建网络舆情处置体系,提升舆情监测和处置效能。三是强化网络舆论引导。通过多种渠道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包括发布正面信息、应对负面舆情、组织专家解读等。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人才引进、加强培训等途径,不断培养网络舆情处置领域的专业人才,打造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纪律严的舆情处置工作队伍。五是建立定期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舆情处置绩效评估,回顾过往工作成果,分析存在问题,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
(作者单位:四川省市场监管局新闻宣传处)
——信息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