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工信部印发《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以下简称《建设指南》),提出到2025年,初步建立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200项以上碳达峰急需标准;到2030年,形成较为完善的工业领域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张龙强院长接受《中国能源报》采访,相关内容如下。
标准制定复杂性高
提及工业领域的200项碳达峰标准,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认为:“工业领域不仅涉及行业众多,每个行业的生产过程、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特点都有所不同,而且在碳排放的核算、监测、报告、验证以及减排技术等方面都需要具体、明确的标准来指导。这些标准对引导工业领域各企业减少碳排放,提高能效,促进绿色低碳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至关重要。具体来看,工业领域亟待建立的标准主要包括基础通用、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核查、低碳技术与装备等方面,为工业领域开展碳评估、降低碳排放等提供技术支撑。比如,基础通用标准包括一些共性的术语定义、数据质量、标识标志、报告声明与信息披露等基础类标准;排放核算核查标准可明确统一各行业、各领域的碳排放核算方法和和核查要求,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和可比性。通过制定和实施这些标准,可以系统地推进工业领域的碳减排工作,为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提供强有力的基础和技术支撑。”
前期打下基础
目标能按期完成吗?张龙强表示,多年来工业领域的标准化经历了逐步建立和完善的过程。“拿工业领域碳排放最大的钢铁行业来说,此前在绿色制造、节能提效清洁生产等方面已经开展大量标准化工作,并形成相应的标准体系。之前出台的一系列标准体系文件,包括《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建设指南》等,均为工业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些文件涵盖了绿色发展、能效提升、清洁生产、碳排放控制等多个方面,为工业领域提供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标准指导,促进了工业领域绿色发展和低碳转型。”
“‘双碳’目标的提出和推进,为相关标准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面对环境压力和市场需求,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主动寻求低碳发展之路,这为标准制定提供了良好的行业基础和动力。与此同时,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实现碳减排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手段,这有助于标准制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从而推动技术的发展应用。”张龙强说。
注重全盘考虑
张龙强则建议科学实用与动态调整并行。“标准的制定需要基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实践,确保标准既科学合理又便于实际操作,还要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具体情况。随着技术进步和政策调整,标准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以便及时进行更新和优化。此外,参考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标准和做法,有助于提高我国工业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同时加强我国在‘双碳’领域的国际话语权。”
-THE END-素材来源 | 中国能源报 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