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质量成本VS质量经济性...
×

质量成本VS质量经济性

2024-12-18 14:15阅读数:1450

 2024年12月17日 12:01 陕西

在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时,涉及财务部门的主要是质量经济性分析,一般会提供《质量成本分析报告》,从预防、鉴定、内部损失、外部损失等几个方面统计数据,再从年度同比的维度进行简单分析,计算质量损失率等几个指标,这是大多数单位的情况。当然,这么做的原因是GJB 9001提出了经济性分析的要求,但是,应付完了检查,企业自身又能留下什么呢?对质量管理工作又有哪些促进呢?质量成本和质量经济性分析又有什么不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聊聊关于质量经济性分析那些事儿。


一、定义和内涵


根据GJB5423-2005《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测量》,质量成本是为获得顾客满意的质量并对组织外部做出质量保证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没有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而造成的损失

从定义看,质量成本分为三部分:①为了获得顾客满意的质量(预防成本+鉴定成本);②没有达到顾客满意的质量而造成的损失(内部故障损失+外部故障损失);③对组织外部做出质量保证而发生的费用(外部质量保证成本),质量成本项目就是以此为基础设置的,可以表示为下图,其中,外部质量保证成本是根据顾客要求,向顾客提供证实质量保证能力所发生的费用,包括特殊的和附加的质量保证措施、程序、数据、证实试验和评定的费用等。

1 质量成本构成示意图

依据维基百科,质量经济性是人们获得质量所耗费资源的价值量的度量,在质量相同的情况下,耗费资源价值最小的,其经济性就好,反之就差。可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其中狭义的质量经济性是指质量在形成过程中所耗费的资源的价值量,主要是产品的设计成本和制造成本及应该分摊的期间费用,也就是质量形成的直接成本,可以用单位成本和分摊的期间费用之和表示;广义的质量经济性是指用户获得质量所耗费的全部费用,包括质量在形成过程中资源耗费的价值量和在使用过程中耗费的价值量,用价值工程中的(单位产品)寿命周期成本来反映

概念说完了,还是不怎么理解,更不知道怎么干。

回到《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理解与实施》一书,这样描述:组织提高质量经济性包括两个途径:一是增强顾客满意,二是降低经营所需资源的成本,质量经济性分析可从顾客满意度调查和质量成分分析两方面着手,一般可形成顾客满意度调查报告和质量成本核算与分析报告。

这就比较清楚了,如何增强顾客满意度属于顾客满意度测量的内容,本文不展开,以下重点聊聊GJB 9001是怎么规定的,以及如何开展质量成本的核算与分析,才能真正对企业有所裨益。

图片

二、标准的要求


在GJB 9001的各个版本中,对质量经济性/质量成本的要求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认识的逐步深入,要求也逐渐提高。

在GJB 9001A-2001中,有两处提到了财务要求:① 5.6.2条款,要求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与质量有关的财务报告,要求比较模糊,没有提到质量成本,也没有提到质量经济性分析的内容;② 8.4条款,要求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有关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活动,也是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

在GJB 9001B-2009中,同样是这两个条款提到了财务要求,① 5.6.2条款,要求管理评审的输入应包括:质量经济性分析;② 8.4条款,要求数据分析应提供以下方面的信息:质量经济性,可以看出,GJB 9001从A版到B版,关于财务要求越来越具体,B版标准已经明确提出了质量经济性分析的要求。

在GJB 9001C-2017中,也有两处提到了财务要求,① 9.1.3条款,要求应利用分析结果评价:质量经济性;② 9.3.2条款,要求策划和实施管理评审时应考虑下列内容:质量经济性分析情况,C版标准要求和B版基本一致。

从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本身看,关于质量经济性在附录C中引用了两个标准:GJB /Z 4-1988《质量成本管理指南》、GJB 1364-1992《装备费用— 效能分析》,但是,两者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联系,只是作为两个孤立的标准存在,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再看装备发展部合同监管局发布的《GJB 9001C-2017<质量管理体系 要求>理解与实施》一书中,针对质量经济性分析,具体可参见GJB 5423-2005《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测量》,再看这份标准,已经引用了GJB 1364-1992《装备费用 — 效能分析》,前后逻辑保持一致了。

所以,小编认为,关于质量经济性分析(从GJB 9001B版开始)的内容,需要按照GJB 5423的要求进行落实,而不仅仅按照GJB/Z 4执行了

那么,质量经济性与质量成本究竟有什么不同?两个标准又是怎么说的呢?

图片

三、GJB 5423和GJB/Z 4


2005年12月12日,GJB 5423-2005《质量管理体系的财务资源和财务测量》标准发布,代替了GJB/Z 4-1988《质量成本管理指南》,其主要的变化内容包括:

1)增加了质量管理体系财务资源的需求分析、确定和控制的内容,其范围比质量成本中预防成本、鉴定成本的范围更加广泛(敲黑板,提高质量经济性包括提升顾客满意度和质量成本分析,排除顾客满意度的影响,仅仅一个质量成本分析来讲,GJB 5423的范围也要比GJB/Z 4更广);

2)增加了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结果在质量管理中应用的内容;

3)增加了不合格成本核算和分析及其结果应用和实施的内容,尤其是提供了一种适用于军工产品批次管理性质的产品批次投入产出质量跟踪管理办法;

4)增加了寿命周期成本估算和分析及其结果应用和实施的内容。

可以看出,GJB 5423与GJB/Z 4的不同至少包括两个方面:范围更广,更加强调分析和应用

3.1 范围

GJB 5423增加了财务资源需求分析、确定和控制的内容,提出了财务预算(年度预算和专项预算)和会计核算的要求,在附录A中给财务资源需求预算的六个方面:

1)综合质量工作经费:包括质量管理文件编制经费、质量教育培训经费、内部质量审核经费、专职质量管理人员人工费等;

2)产品实现过程质量控制经费:包括设计质量控制经费、试验质量控制经费、采购/外协质量控制经费、生产质量控制经费、服务质量控制经费等;敲黑板,这里的经费只是控制经费,不包括材料费和人工费,比如:设计质量控制经费包括设计质量投入(编制文件、培训、评审费用等)、设计质量损失两部分;

3)与质量改进直接相关的设施购置和维护经费: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经费、设备及软件购置经费、大修理经费等;

4质量奖励经费:包括质量管理先进部门/人员奖励经费、质量管理小组成果奖励经费等;

5)外部质量保证成本:包括质量保证措施费、产品质量证实试验和评定费、质量认证费等;

6)机动费。

从这些内容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点启发: 财务资源需求预算内容可作为质量部门的年度预算参考; 设置内部质量审核经费,这部分经费可用于邀请外部专家或支付给单位内部的审核员,以保证审核员积极性和审核的效果; 设置奖励经费,这些经费覆盖部门、人员、QC小组活动等,以此鼓励更多的人更积极地参加质量工作。

再者,两个标准关于质量成本的界定也不尽相同。


3.2 质量成本的核算和分析

相对于GJB/Z 4而言GJB 5423在质量成本的核算和分析方面做了大量的改进,这些改进能够让管理者很直观的看到质量成本的经济效益,是后续开展各项质量工作的动力源泉,只不过大部分企业未能给予充分的理解和认识,也未能有效落实。

质量成本的核算就是对质量成本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分配和计算,质量成本的分析是GJB 5423相对于GJB/Z 4变化较大的部分,提出了多种分析方法,具体包括:

1)质量成本指标分析:针对具体产品、产品批次或组织整体建立质量成本指标并进行计算,从而分析和评价产品质量的经济性和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可分为:质量成本构成指标、质量成本相关指标、质量成本变动指标等,例如:销售收入质量成本率 = 总质量成本/销售收入,可以看出一个单位质量成本的总体情况,从侧面反映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状况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程度。

2)质量成本排列图分析:对质量成本数据按明细项目、产品类型、缺陷类型、责任部门、加工设备、操作者等进行划分,通过绘制排列图寻找影响产品质量及经济效益的关键少数因素。在实际工作中,针对不合格品、内部故障成本、外部故障成本的分析采用这种方法,寻找导致不合格和损失的主要技术和管理问题。

3)质量成本趋势分析:在积累一定质量成本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绘制趋势图对在较长一段时期内的总质量成本、质量成本各项目、质量成本构成指标或相关指标的变化进行连续的观察和分析,可以从总体上动态地、直观地观察产品质量和质量管理的状况,发现薄弱环节和偏差趋势,预测产品质量状况的发展前景。

4)质量成本灵敏度分析:把报告期(本批次)与基期(上批次)相比较,或一项质量改进项目实施前后相比较,计算质量损失变化量与质量投入变化量的比值。衡量每增加单位质量投入所减少的质量损失,用于评价加强质量管理或实施质量改进项目的有效性。

5)质量成本投资报酬分析:在进行质量改进投资决策时,对改进方案的投资汇报所进行的分析,包括质量投资净收益、质量投资收益率等指标。

当然,要想真正发挥这些分析方法的作用,前提是能够有效的收集到全面客观的真实成本,这在很多企业中还有很有挑战性的这些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的结果要及时报告给最高管理者和管理者代表,并传递到相关部门,在“质量管理”和“财务指标”之间建立直接的相关关系,一方面为进行质量决策和实施质量改进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也会为质量管理工作扫清很多障碍。

3.3 寿命周期成本估算和分析

针对技术复杂且寿命周期较长的研制产品,进行寿命周期成本估算和分析是质量经济性分析的另一个应用,可以为设计决策(确定产品特性、评估设计生产方案、确定产品质量成本影响因素和改进机会、分配产品不同阶段的资金配置等)提供输入,选择最佳的研制方案,降低或控制风险。

寿命周期成本估算通过产品的工作分解结构、寿命周期阶段和费用类别组成的三维结构来确定费用项目,采用不同的方法(如寿命周期成本类比估算法、寿命周期成本参数估算法、寿命周期成本工程估算法等)估算寿命周期的成本。

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是在保证一定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把各项因素的影响量化并折算为同一时间的费用金额,在这一共同的分析和权衡尺度上进行综合评价,包括寿命周期成本构成分析、寿命周期成本-效能分析(按GJB 1364执行)方法等。

图片

四、实施建议


理论谈了一大堆,但面对质量成本管理偏弱的现状,该如何强化质量成本的管理呢,GJB5423给出了非常好的建议,内容包括:

1)质量部门和财务部门的管理者学习质量经济性的概念和质量成本核算、分析的方法(领导作用,只有领导搞清楚了,才能在具体工作中支持质量成本管理工作);

2)选择组织内典型、损失金额大,而且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和员工尚未给予充分重视的质量故障案例,收集、估算其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金额,分析其原因,以书面形式向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报告并提出改进建议和效果预计,取得最高管理者的重视和支持(造势,用具体的案例、数据说明质量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争取更多的重视和资源);

3)由质量管理、财务会计、检验等相关部门的人员组成专题小组,提出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其内容包括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及质量改进活动的重点产品、负责和参与部门、数据范围和工作程序等(相关方参与,才能让实施方案更好落地);

4)向组织内相关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介绍质量成本概念、质量成本核算和分析方法及其具体实施方案(培训,提升大家对质量成本的认识以及实施方案的操作技能);

5)针对一个产品或零部件、一个车间或一条生产线开展收集和分析质量成本数,控制和降低内部故障成本和外部故障成本的试点工作(试点实施,总结经验教训,以便制定更好的管理程序);

6)总结试点经验,制定质量成本核算、分析和应用的管理程序。

图片

五、最后的话


在GJB 5711A-2023《装备采购合同监管问题处理通用要求》中,已经把费用问题上升到和质量问题同样的高度,分为重大、严重和一般费用问题三类进行调查处理,这就给质量经济性分析提出了新的要求。实质上,质量经济性并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知识,其困难之处在于如何结合实际工作进行质量成本的收集、分析和应用,在不增加太多工作量的前提下实现质量经济性的明显提升。


来源:进化足迹 ,作者赵渊博

转自:西安融军通用标准化研究院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