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当今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等有形的资本,而是科技、专利、标准和人才。标准是促进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产业链的连通、跨领域业态的融通、跨区域要素的流通的重要技术工具。标准作为重要的战略性创新资源,已成为构成国家和地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实施标准化战略成为各国促进产业发展、推动对外贸易及规范市场秩序的重要措施。之所以,标准作为产业竞争的战略性资源,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的考虑。一是标准与知识产权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尤其是在ICT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越来越多的专利技术融入技术标准中,使得技术标准的功能具备一定的垄断特性,从而能够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跨国公司常采取“跑马圈地”“欲擒故纵”两种方式形成标准垄断。“跑马圈地”即在其产品进入市场之前,先抢注专利,形成专利包围圈;“欲擒故纵”即有意放任部分竞争企业使用其知识产权,待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再依法提起诉讼,要求高额赔偿。二、产业中的领军企业越来越重视标准的制定,通过标准的主导形成产业竞争中的主导。诸多高技术企业的发展路径显示,制定标准,综合应用知识产权手段,可以有效地构筑发展护城河,获取市场垄断性收益。例如,多年前我国 LED 照明产业在标准参与和制定方面存在着标准缺失、标准更新滞后于技术发展等问题。国外 LED 企业早已抢占先机,2010年初,由欧司朗、飞利浦、松下、东芝等照明巨头成立的合作组织ZHAGA联盟,定义了各种光学引擎接口的标准。经研究,ZHAGA 联盟的技术规范并不适用于中国企业,产品技术路线不同,有较大的专利隐藏风险。国际标准联盟的成立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LED 产业形成了冲击,同时也提高了我国 LED 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门槛。为打破国际专利封锁,我国LED龙头企业联合成立国家半导体照明工程研发及产业联盟(CSA),建立科技创新、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协同机制,基于国内企业的生产水平和技术实现方式,形成了区别于国外的模块化 LED路灯/隧道灯的规格接口和符合性测试的关键技术,为模块化路灯/隧道灯接口的标准化提供一套可实现的技术方案,摆脱了中国 LED 产业标准困局。三、标准与产业的互动机理产生了新变化,标准与产业互相促进、协同发展的特点越来越突出。一方面,标准是创新链的一个重要环节,产业发展过程提出标准创制的需求;另一方面,标准化过程与产业化过程相一致,标准的实施推动新的产业业态的形成。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预测,到2025年,由物联网、无人机、太阳能光伏、大数据、机器人、5G、人工智能等领域组成的前沿技术市场规模将达到3.2万亿美元。只有紧随科技发展开展标准研制,甚至超前设计标准路线图,才能充分发挥出标准对于产业发展的支撑、促进和引领作用。
转自:学习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