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管理 >> 常山打造贡面产业集聚区走出名特优食品作坊建设新路子...
×

常山打造贡面产业集聚区走出名特优食品作坊建设新路子

2018-12-21 13:49阅读数:2192

近年来,常山县局以创建省级食品安全县为契机,直面问题,创新思路,大力推进县域名特优食品作坊改造提升,既补齐了食品安全监管短板,又推动了地方传统食品产业转型。截至目前,全县95家食品作坊完成整改提升,其中12家成功创建省市级名特优食品作坊;1家斥资2000万元的贡面产业集聚区基本建成。2018年8月,全市名特优食品作坊创建现场会在常召开,分享推广了集聚区建设的一些经验与做法。
  一、双向发力,开辟改造提升新路径。常山贡面,俗称“索面”、“长寿面”,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特色明显、名声在外。但是,产业层次低、生产规模小、作坊布局散等问题十分突出。该局坚持调研先行,组织科所力量挨家挨户上门,摸清了全县107家贡面小作坊生产经营状况,广泛征集了生产主体的意见建议。在此基础上,经科学论证,提出了“因地制宜,集聚发展”的工作思路,向县委县政府递交了《破解常山贡面产业发展瓶颈的几点建议》调研报告。县政府高度重视,由该局牵头负责在青石镇水南村——赏石小镇石博园先行试点建设贡面产业集聚区。一方面,正向激励,引导业主改造提升。联合财政部门出台《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奖励办法》,明确小作坊硬件建设“以奖代补”政策标准,即经验收合格的给予2-4万元/户补助,让业主吃下“定心丸”。同时,鼓励引导小作坊“龙头”与赏石小镇举办方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实行“1+N”运营模式,让业主享受“五个统一”政策,即统一免租、统一装修、统一宣传、统一销售、统一品牌,增强入驻吸引力。另一方面,反向倒逼,推动业主搬迁入驻。青石镇水南村是贡面小作坊集中村,现有小作坊50多家。由于场地受限,大多数农户贡面在320国道旁晾晒,“贡面”成了“公(路)面”,公路扬尘严重影响了产品卫生质量。对此,该局与交警、路政、镇政府等单位协同作战,联合开展专项整治,做到“规范一批、改造一批、关停一批、搬迁一批”。
  二、优势互补,培育文旅经济新模式。一方面,借势借力拓市场。中国观赏石博览园是该县近年来致力打造的5A级景区。在此选址建设贡面小作坊集聚区,可以缓解两个问题:一是晾晒问题。这里空间大、环境好。集聚区总建筑面积4500平方米,可共享晒场2000平方米以上。目前,集聚区可容纳14家小作坊同时经营。二是销路问题。这里聚人气、客源广。除了举办方与旅游公司签订的“地接”客源之外,每年要举办一次国际性千人规模的赏石文化节。如,2018年10月,第二届中国国际赏石文化节期间,贡面集聚区吸引游客1500余人次,贡面等农特产品现场销售额达20万元。另一方面,共生共享促双赢。目前,贡面集聚区布局有生产加工、观赏品鉴、农产品展示、食品安全科普等几大功能。特别是制作演示、晾晒景观和品尝体验等活动,彰显了贡面历史文化内涵,丰富了常山赏石旅游产品,使之成为让游客“慢下来,停下来,住下来”的吸睛点。
  三、新旧融合,催生转型蝶变新动能。一是注重手工技艺传承,留住乡愁记忆。常山贡面,一直以来以手工制作为主,共有和面、醒面、压片、切条、打条、上筷、上架、拉面、晒面、盘面等1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务必一丝不苟,精工细作,方能做出品质上乘的贡面,且全过程需要十八九个小时,很好地体现了常山人民的“工匠精神”。结合赏石小镇旅游开发,加大“师带徒”培训力度,推出“洁白似银美亦香,纤细如丝意悠长”晾晒景观,以及手工制作、现场烹饪等参与性、体验性游览项目,赋予了传统手艺传承的新生命。二是注重工艺更新、品种出新,提升产品附加值。以鲜明的政策为导向,鼓励集聚区贡面作坊引入现代化生产工艺,更新现代化生产设备,提高产能,提升品质。目前,部分作坊开始采用烘干房等机器设备“全天候”生产贡面,贡面产业告别了“靠天吃饭”的窘境,单产增长2倍以上。“占氏贡面”等规模化作坊还创新研制了“猴头菇贡面”、“青菜贡面”、“有机贡面”等新产品,实行差异化、特色化竞争,大大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三是注重商标品牌建设,打响“常山贡面”。常山现有“占氏”、“三衢山”等20多个贡面商标。为了捏紧“拳头”抱团发展,目前,该局指导常山县食品安全促进会正在申请注册“常山贡面”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后,通过授权“达标”作坊统一使用“常山贡面”证明商标,进一步打响常山贡面品牌。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