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缙云县坚持“创新制胜”导向,毫不动摇把科技创新作为首位战略,县域创新指数连续三年居山区26县前二,创新环境指数连续三年居全省前十、山区26县第一。获得山区26县首个也是唯一一个省“科技创新鼎”,全县科技创新氛围更浓、创新环境更优、创新能力更强。
一、把企业摆在最高位
全方位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建立“省科技型中小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队培育机制,新认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46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88家,创新主体总数达到429家,实现创新主体培育两年倍增,增幅40.3%,全市第一、山区26县第二。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3家,山区26县第一,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11家,全市第一、山区26县第二。深化企业“创新论英雄”改革,评选并表彰了一批创新领军人物、科技攻关尖兵、“科技创新鼎”企业、创新先锋企业和创新争先企业,发挥创新“领雁”效用。
二、把平台建在最前面
组建专班,全力推进国家高新区创建工作,顺利实现了更名、认定、挂号候批三大步,缙云经济开发区成功更名为丽水高新区,丽缙高新区获省政府命名认定。着力构建县内县外两个“3+N”创新动力体系,县人才科技创新服务中心投入使用,丽缙高新区科创中心基本完工,丽水高新区科创中心加速建设,锯床和特色机械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开展省级绩效评价以来均获优秀,杭州和上海科创飞地成功落地,浙江科技学院浙西南研究院、浙江理工大学缙云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缙云创新设计研究院和缙云先进制造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挂牌落地。
三、把人才置于最关键
深入推进人才科技融合发展,县委人才办、县委科技办“两办合一”,不断完善体制机制。深入企业一线宣传人才政策、摸排人才引进情况,千方百计引导企业积极申报各类人才计划。新培育省领军型创新团队一个,实现省领军型创新团队和创业团队全覆盖。引进市“绿谷精英”创新创业人才21人,同比增长23.5%。引进外国专家智力8人。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开展省科技特派团试点和成果转移支付试点,获省专家团队的精准帮扶和3000万元省级科技项目定向支持,探索形成科技特派员和科技特派团“十个一”工作机制,清单化、项目化推进,有机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实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的创新深化。
四、把政策出在最需处
坚持企业所需政策所向,迭代出台科技新政十七条,调整科技政策激励方向和重点,需要引导的事项做加法,已经形成企业自觉的事项做减法,进一步提升政策精准性和有效性,实现科技政策精准滴灌。优化科技创新券政策,提升创新券服务覆盖面,惠及企业家数较上年提高两倍,引领一大批小微企业走上科技创新之路。全年共兑现科技政策奖励4700多万元,形成企业不仅“比规模、比利润”更要“比设备、比研发”你追我赶的良好氛围,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预计达到3.0%。
五、把服务做到最暖心
立足企业所需、人才所盼、创新所能,加大科技服务供给,破解企业面临的束缚掣肘,打通企业创新发展“最后一公里”。创新实践脑要灵、眼要明、心要诚、手要快、腿要勤“五要”科技工作方法和建立感情、真诚相待、意气相投、关心一切“情真意切”服务方法,从解决企业创新的“关键小事”入手,常态化开展企业创新需求大走访,“面对面”政策宣贯、问题剖析,“一对一”商讨,为企业梳理年度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和清单,集成人才、技术、科技合作、知识产权、法务、财务、管理等为企业提供体系化服务,从而解决企业创新能力提升的大事。
下一步,缙云县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对标对表省“315”科创体系建设工程,积极推进缙云县“139”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扎实推进科技成果“先用后转”,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和科技特派团试点,深化落实“十个一”工作机制。聚焦政策、平台、人才、主体、服务,进一步提升缙云科技辨识度,争当全省山区26县科技创新排头兵。
(来源:缙云县科技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