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统计局公布了中国8月官方制造业PMI为51.7,预期51.3,前值51.4。连续13个月在荣枯线上方,制造业总体保持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这些枯燥的数据代表什么?总体而言,8月制造业PMI的主要特点是:一,供需双双继续改善;二,在国内市场向好的带动下,进口稳中有升;三,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快增长,制造业继续向中高端迈进;四,结构调整不断推进,部分传统行业生产经营状况有所好转。
可以说,今年上半年,不少制造业企业融资难、负担重,有人担心中国经济正在“脱实向虚”,制造业正处于历史低谷。然而,刚公布的数据给这些人吃了颗定心丸。
与此同时,全国多地智能制造、共享经济等新技术新模式亮点频现,一些新的产业集群悄然崛起,不少高精尖产品的研发成功,使“中国制造”增加了“高端气质”。在杭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曾几何时,一提起中国制造,除了价格低廉的劳动力和流水线的常规印象之外,技术模仿和“山寨品”的泛滥,成为悬在中国制造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以杭州为例,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和高性能医疗器械等行业,在各自领域突飞猛进。这其中,自主研发成了不少企业占据行业高点的突破口。
日常采访中,每次和杭州这些“最强大脑”的代表人物聊天时,让我既感动又欣喜——以前都是我们学别人的,现在换成别人来学我们,这样的改变,足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到骄傲。
庆幸身处这个时代,让我们见证“中国制造2025”的现在与未来。这是杭州的机会,也是我们的机会。期盼更多的“杭州研发”带来更好的“杭州制造”,让一切皆有可能。
(新闻来源:杭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