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目前标准化人才培养已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这是社会发展需要,更是成人高等教育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如何走好标准化人才培养之路才是关键。
一、加强标准化人才培养环境建设
在我国,科技部开始实施人才、标准化和专利三大战略,设立标准化重大专项,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各级政府推动实施标准化战略。在法律建设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在1988年12月2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并于2017年11月4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修订。整体而言,我国标准化在政策、法律法规方面的制定都还不太完善,国家、地方政府、企业等利益主体更应联合起来,共同为培养标准化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同时,成人高等教育的内部建设也不能松懈,相关领导人、管理者、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标准化意识,明白标准化并不是一刀切性质的同化趋向,也不是对个性的抹杀,如此才可对学生进行更好的管理与教育。所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即为在具体的教学中,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没有特定的方法与规范,应充分发扬个体的差异性;但总体来说教学遵循一定的基本规律,例如课程标准、教师标准、评价标准等一系列有利于教学发展的提纲,体现了对学生共性的规范。作为高校的组织者、建设者、参与者,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义务主动遵循标准,并学习标准化相关知识,在武装自身的同时可适当向他人普及标准化及其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共同营造有利于标准化发展的人文环境。
二、创新专业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
标准化是一门综合发展的边缘学科,涉及到多种学科知识,很多高校在给某些学科授课时都会不自觉地讲授标准化知识,标准化已渗透到社会各行业。与此同时,国内多个省市开展标准化工程师资格考试制度,为标准化从业人员和用人单位形成良好的平台。标准化资格证书的推行能够有效规范标准化人才的培养与管理,同时表明了政府对标准化人才的肯定,对其就业提供了充分的指导与帮助。
基于成人高等教育自身的特色以及社会对标准化人才的需求,确立以双栖型标准化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课程方面以“标准化+X专业”的模式合作进行,具体可按照不同的学习对象与专业划分不同类型的课程,设置必修与选修的形式,增加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教学方式上可采取线上与线下、自学与面授相结合的便捷学习模式。在评价体系方面,通过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时间、学习成绩等方面进行学生测评,及时找出培养过程中的症结所在并合理解决。同时对教师的评价也不可或缺,以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成果、教学管理等方面为测评项目,旨在优化教师的综合能力,增强教学效率,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从教师到学生、从管理到学习,完善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人才培养模式。
三、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学科建设
近年来,政府对于标准化建设愈加重视,部分高校也陆续开始设置与标准化相关的专业,如清华大学、青岛大学、广东开放大学等,这是标准化学科建设发展的良好开端。同时,成人高等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基于此,建设具有成人高等教育特色的标准化学科也是情理之中。
首先,是要确定标准化学科的研究方向,加强学科研究项目立项与成果产出,以理论指导实践,其中标准化学科理论体系是对标准化实践的抽象和提升,是标准化学科理论发展和成熟的主要标志。因此,应把标准化学科理论体系构建作为学科建设的终极目标,并以此为指导凝练标准化学科研究方向,投人科研力量。
其次,要想推动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学科进一步发展,必然要有专门从事标准化科学研究工作的教师队伍和科研团队,促进标准化学科的创新发展,同时需要融人成人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特色,建设标准化学科研究基地,建立标准化学科制度,营造标准化学科环境,为标准化人才培养打造坚实的基础。
最后,标准化作为一门综合发展的学科,致力于向社会各行业输送充足的标准化人才,为此,应加强标准化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发展,如农业类、教育类、管理类等多学科与标准化的交叉融合,这也是未来社会与国际标准化发展的趋势。
总之,基于对标准化的正确认识与探索,足以明确标准化是促进整个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手段,标准化人才培养更是实现标准化发展的关键。要想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重要的是正视标准化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汇集各方力量,为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发展营造健康的发展环境,同时鼓励更多青年学子参与标准化建设与发展,最终实现成人高等教育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