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茅台酒的质量标准大师
他针对茅台酒质量的不稳定,用了千百次的反复实验,终于寻找到了白酒勾兑的规律。他率先提出茅台酒香型划分的理论依据,成为白酒香型划分的鼻祖。
茅台之所以能名扬天下,之所以能获得如此高的价值,离不开一个特别重要的人物:李兴发。
茅台镇国酒文化城竖立六位酿酒人物史的雕像。排在第一位的就是:李兴发,他被称为“中国酱香之父”。
李兴发是中国酱香酒的命名者,现代茅台酒生产质量标准的制定者,茅台酒厂的终身名誉厂长。
李兴发出生于仁怀市一农民家庭,因天资聪颖,12岁时被选入“华家、王家、赖家”三家私人酿酒坊做帮工。
新中国成立后,茅台镇酒厂公私合营,“三茅”合并为国营茅台酒厂。年仅22岁的李兴发破格成为一名出酒班学徒。
因聪慧与勤奋,他深受老酒师们赏识,老酒师几代口口相传的酿酒技法,在李兴发一次又一次的实操中融会贯通。
1956年李兴发被任命为茅台酒厂副厂长,那时酱香酒的勾调工艺全凭勾调师的师承经验和自我感觉,因此生产出的成品酒味型风格不同。
为了解决酒质不稳定的难题,李兴发几乎走火入魔,成天泡在酒库里,每天品百坛酒,研究不同产房、不同年份、不同轮次的酒。他还会随身携带一个笔记本把总结经验和心得记录下来,为茅台酒打造质量标准标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因为酱香酒是有生命力的,要时刻掌握其变化才能把口感稳定下来。所以,李兴发经常要熬夜到凌晨一两点,很多次,他因熬夜过度而晕倒。
李兴发一年半尝了4500多个样,将200多个轮次反复勾调,最后才把三种典型酒体分别出来才有了现代茅台酒生产的质量标准。
在1965年全国第一届白酒技术协作会上,以李兴发科研成果编写的《我们是如何勾酒的》一经发表,震惊全国。李兴发首次划分并定义了酱酒三种典型体“酱香、窖底、醇甜”,成功推动白酒多种香型的划分,标志着中国白酒进入全新时代。
二、茅台酒的重要技术标准
主导制定的《酱香型白酒国家标准》GB/T26760-2011,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需以高粱、小麦和水等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以保障酱香型白酒质量。
勾兑是白酒酿造过程中一项非常重要而且必不可少的工艺,是将不同基础、不同特质的酒进行分类、筛选、组合,从而达到整个酒体的平衡,使之呈现特有的风格。在实际生产过程中,由于传统粮食发酵酿造工艺生产工序复杂、周期很长,生产出来的原浆白酒也未必能符合消费者的口感需要,因此大部分白酒厂家都会采用勾兑工艺。
GB/T26760-2011认可的勾兑方式。用新酒与陈年酒按一定比例勾兑,因为陈年酒经过较长时间窖藏,口感、性状都会发生改变,可能已不适合直接饮用,用新酒勾兑之后不管是酒精度还是风味都会更好一些。
GB/T26760-2011作为首个专门针对酱香型白酒的国家标准,对相关工艺作了明确规定:酱香型白酒不得添加食用酒精及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香、呈味、呈色物质,需以高粱、小麦和水等为原料,经传统固态法发酵制成,以保障酱香型白酒质量。
可见,该国标认可的勾兑方式,只有一种新旧酒勾兑。不允许加食品添加剂,除了对勾兑工艺的规定,GB/T26760-2011对白酒中食品添加剂也做了明确规定,不允许添加非白酒发酵生产的呈色、呈香、呈味物质,因此香精、色素等各类食品添加剂都被禁止添加。
事实上,国家标准对企业、对行业来说应该是“底线标准”,企业、行业自身的标准应当比这个标准的要求还要严格。这是因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很难平衡,发达地区的酿酒工艺、技术和落后地区的肯定会存在差别,如果在国标里统一实行发达地区先进工艺的标准,那落后地区企业的发展就会更加艰难。
《地理标志产品:贵州茅台酒(GB/T 18356-2007)》根据原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及GB 17924—1999《原产地域产品通用要求》制定。
该标准代替并废止GB 18356—2001《茅台酒(贵州茅台酒)》,与GB 18356—2001相比主要修改内容如下: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颁布的《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修改相关名称;由强制性改为推荐性;对部分定义、原料要求、酿造环境、传统工艺等内容的文字进行了修改,更准确清楚;按照现行的国家标准修改了理化指标的酒精度;增加了1L以上容量的产品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