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衣食住行之标准化...
×

衣食住行之标准化

2022-01-18 10:57阅读数:2878

一、“衣”的标准化

早在18000多年前,山顶洞人就用手中的骨针,正式宣告人类社会迈入了“穿衣时代”。从最初兽皮的简单缠裹,到能够遮羞掩体的服装出现,再发展到如今在T台上展示的时尚服饰,人类“穿衣史”的发展,无不显现着标准化的身影。“衣”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对“衣料”的选用标准化、加工标准化等方面。

服装和鞋的号型系列标准就是“衣”的标准化的典型范例。在我国,过去服装大多是手工缝制的,产品的型号是五花八门,没有统一的标准,这为消费者的选购带来了许多不便。为此,有关部门对国人的各种体型、脚型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与测量分析,制定了全国统一的服装和鞋的号型系列标准。生产厂商按标准组织生产,消费者按标准规格选购,大大方便了生产与消费。

服装号型表示的方法,是“号”与“型”之间用斜线分开,后接体型分类代号(儿童服装没有体型分类代号)。例如,女上装类标志165/88A,是指适合身高165厘米左右、胸围88厘米左右、体型A(胸围和腰围的差数为12—16厘米)的女子选购;女下装类标志165/68A,是指适合身高165厘米、腰围68厘米、体型A的女子选购。这样只要了解自己的身高、胸围、腰围,就能方便地买到合适的服装。

 二、“食”的标准化

 “民以食为天”反映出“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食”的标准化主要体现在对“食材”的选用标准化、加工标准化,以及饮食习惯(实质上就是饮食标准化,只不过它基本上是以“约定俗成”的形式产生的)等方面。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产生,除了市场监管不力等方面的原因外,生产未实现标准化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没有统一的标准,怎么可能保证“食”的质量安全。

质量安全标识是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够看到的标志,每当我们从市场上购买食品时都能在其包装上见到。

它是食品市场的准入标识,对检验合格的食品要加印(贴)QS标识,以证明其“质量安全”是符合标准要求的;对于没有加贴QS标识的食品是不准进入市场销售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食品标准开始实施,如食用油、饮用水强制性国家标准,月饼馅料强制性行业标准等,只要我们在购买之前稍加注意一下,就能发现在其内、外包装或标签上有“QS”和“GB”或“Q”的字样。

不论我们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购买诸如“肯德基”等快餐连锁店的汉堡包时,都会感觉到它们的外形、口味几乎是相同的,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当进入中餐饭馆要一盘“鱼香肉丝”时,你会发现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中餐饭馆,甚至在同一中餐饭馆的不同时间所炒的“鱼香肉丝”的口感会有较大的差别。为何会有这样的差距,这就是“食”的标准化问题。因为诸如“肯德基”等西式快餐店使用的都是统一的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标准,所以它们能够非常自豪地高喊着“全世界都能吃到一样的肯德基”!反观中餐饭馆,由于缺乏统一的生产、经营和管理标准,既无法形成规模,也无法做到统一口感(质量无法保证 )。

 “一日三餐”对每一个人来说,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生活规律,然而它本质上是人类进食活动标准化的结果。早在秦汉以前,由于农业不发达,人们每天最多只能进食两次。到了汉代以后,随着农业的进步,逐渐发展成为三餐,甚至四餐,但在古代很多贫困人民还是只能保证一日两餐,直到近代才逐渐变为约定俗成的一日三餐。

三、“住”的标准化

在日常生活中,“住”的标准化主要反映在“建筑”的标准化、住的“环境”标准化等方面。由于“住”的标准化的专业性比较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对此方面的感觉相对衣、食、行方面而言是比较弱,体会也不够深刻。

为了抵御严寒和野兽的袭击,人类在筑居、栖身的过程中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成功地实现了标准砖坯的制作工序、结构以及尺寸的标准化。如古希腊巴特农神庙的柱基与柱高的比例是1∶6,这与当时脚板长度与人体高度比例一致,这也成为早期古代宫殿、寺庙、塔楼等建筑物的标准;我国宋朝李戒所著的《营造法式》就是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的标准汇编。“法式”即标准,至于还保留于今世的中国长城、故宫和埃及金字塔等伟大建筑,更是建筑标准化方面的杰作。

新房装修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项必修课。当走进装修建材市场,面对琳琅满目、五花八门的装修材料时,绝大多数人所关注的可能都只是品牌、价格,而很少会有人去考虑形状、规格、尺寸,担心买回后无法安装。而这应归结为建筑材料的标准化。

国家住建部制定发布了一系列关于“建筑”的标准,涵盖建设、供水供暖、家用电器等。绝大多数人对这些标准都不可能了解与知会,但对某些方面却有所感觉,比如房子的高度、门窗的大小等。住得“环保”对现代居住来说是基本要求。许多相关标准的制定、贯彻实施都为确保住得“环保”提供了支持,如《住宅隔声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等,只是由于这方面的专业性很强,基本上不为普通消费者所了解与掌握,但它们却实实在在地存在,并默默地为改善人们的居住环境贡献力量。

四、“行”的标准化

在日常生活中,“行”的标准化主要反映在“交通行为”的标准化、“交通用具”的标准化、“交通设施”的标准化以及“便捷出行”的标准化等方面。

红灯停、绿灯行,见了黄灯等一等;上行道、下行道,按照标志行其道;快车道、慢车道,跑快跑慢选准道——这是“交通行为”标准化的典型范例。它在世界范围内,规范着数以亿计的行人和各种车辆的交通行为,保障着社会交通的有序畅通,这不仅有效地提高了交通运输效率,也大大地减少了交通事故的发生。

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颁布的政令中,就明确提出“车同轨”“统一驰道”,这应是“交通设施”标准化的早期范例。等级公路、等级铁路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出行速度和方便程度,而这一切与公路、铁路的标准化是密不可分的。

“公交IC卡”标准的制定及应用,使人们用一张非接触式智能卡就能实现在公共汽车、地铁、轻轨、轮渡、出租车等城市公共交通中的消费,方便了人们的支付。此外,各类交通标志的标准化也为人们的出行提供了帮助。当然由于受到不同的地域、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对同一行为或事物的标准可能会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例如,在交通行为标准中,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实行右侧通行,而在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左侧通行。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