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行业动态 >> 李伟国解读《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

李伟国解读《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2017-12-30 22:58阅读数:1733

    本网讯近日,农业部印发了《全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理司司长李伟国。

    

    记者:您如何评价“十二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情况?

    李伟国: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物质技术基础,没有农业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机械化发展,“十二五”期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断创新调控引导和扶持方式,农业机械化工作稳步推进,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可以用农机装备结构有新改善、农机作业水平有新跨越、农机化科技创新有新突破、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有新提升、农机安全生产有新成效“五新”来描述“十二五”的成就。

    

    经过“十二五”的努力,全国农机总动力连续迈上10亿和11亿千瓦两个台阶,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63.8%,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实现了从人畜力为主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转变,农业机械化进入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快速迈进的时期,为“十三五”时期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记者:如何看待“十三五”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环境?

    李伟国:在《规划》编制过程中,各方面专家学者均认为,农业机械化支撑农业发展的功能作用将越来越强,领域将越来越宽,环境将越来越有利。综合判断,“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持续稳定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主要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将“农业机械化”列入农业现代化重大工程。

    

    《中国制造2025》将农机装备列为重要领域,制定了农机装备发展行动方案。《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43-2020年)》对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作出全面部署。“智能农机装备”纳入了“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机耕道、机具存放设施和农机科研条件、安全保障设施建设,以及农机大户与农机合作社带头人培训等列入了国家相关规划,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政策体系更加完善。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如产业、地区间机械化发展差距大,农机装备技术有效供给不够,农机经营服务的质量效益有待提升等,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农业建设目标要求,向全程、全面发展提档,向高质、高效转型升级。

    

    记者:怎样把握“十三五”推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思路?

    李伟国:《规划》明确,“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着眼农业机械化发展短板和滞后区域,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切入点,以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与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融合、机械化信息化融合为路径,推动农机装备、服务组织和作业水平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型升级,促进农业机械化全程、全面、高质、高效发展。围绕“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怎样发展”,明确了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供需两端发力、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坚持分类梯度发展、坚持协同合作推进的五项原则。这个思路着眼解决主要矛盾和矛盾主要方面,要贯穿“十三五”农业机械化发展整个进程。

    

    记者:规划指标设置上没有了农机总动力,请问是怎么考虑的?

    李伟国:不再将农机总动力列为主要指标,主要是考虑“十二五”末期我国亩均农机动力已达到0.55千瓦,高出农业发达国家不少。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更加注重用好存量,调整好结构,更加注重支持引导适应绿色发展需要的机具加快增长,引导和提高农机使用效率和效益。不将农机总动力列为规划指标,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适度发展、绿色发展、高效发展,注重补齐薄弱环节短板,充分考虑机具保有量增长的协调性,引导全系统不仅注重量的增长,更应注重质的提高,高质量地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的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70%的目标。

    

    记者:《规划》提出了六项主要任务,怎样把握和理解各项任务的重点?

    李伟国:《规划》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着眼于集聚资源强科技、兴主体、推全程,集中力量补短板、抓薄弱、保安全,全面促进农业机械化提档升级,对“十三五”农业机械化主要任务作出六项安排,有利于各地抓住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加快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步伐,重点是紧盯薄弱环节和空白领域,增强科技创新供给,加快改变不同程度存在的“无机可用”“无好机用”“有机难用”局面。

    

    推进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重点是加快推进品种、栽培、机械集成配套和生产全过程各环节机械化技术配套,建成一批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协调各产业各区域农业机械化发展,重点是提高农机装备供给和农机作业服务领域的全面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全面推进。

    

    为此,《规划》还专门安排一章,对六大农业机械化发展区域的发展重点提出了指导性意见。扩大绿色环保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是紧紧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的目标,加快配套的机械化技术推广应用。巩固提高农机社会化服务质量效益,重点是培育壮大农机合作社、农机作业公司等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向综合化拓展,在组织管理上向规范化发展,在市场竞争中向品牌化提升。保障农业机械化安全发展,重点是进一步夯实农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开展“平安农机”创建,促进安全意识提高,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记者:《规划》提出深入实施七大行动计划,请问如何推进落实?

    李伟国:《规划》总结了“十二五”以来中央和地方推进农业机械化的政策举措和实践经验,立足中央和地方同向用力,突出操作性,提出七大行动计划,是完成主要任务的重要支撑。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驱动计划,主要通过发布科技规划、制定公布需求目录、提出项目建议、建设科研基地、实施农机新产品补贴试点、组建科技创新联盟等工作,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提供遵循和指导。

    

    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计划,主要以创建500个全程机械化示范县为抓手,实施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机具购置敞开补贴,加大示范项目投入力度,强化绩效考核,推进有条件的地方整乡、整县、整省创建。

登录|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