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方政府部门的标准化工作重点是什么?这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重大问题。计划经济年代政府有权直接干预企业,当时连企业标准都须经政府批准,改革开放初期制定的《标准化法》才将制定标准的权力还给了企业。按照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企关系,政府的职能应转向为企业服务,这一点已是人所共知的大道理。政府部门要做好的工作,就是服务理念和工作思路的转变。本着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大局的要求,从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其宗旨是发挥政府的业务专长和行政资源帮助企业发展,而不是变相的向企业索取什么利益。这样的举措必能受到企业的欢迎,得到上级政府的支持,在日后与企业的互动中,通过向企业学习,不断地积累经验,他们的工作思路才会更全面、更切合实际。(二)为企业服务要采取怎样的方法?一般来说地方政府的标准化机构的标准化资源要比许多中小企业雄厚得多,许多地方都有可能发挥这个资源优势,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但如果工作方法不对路,也有可能白白地浪费资源,不能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对企业的需求和主观愿望没有充分地了解,变相地利用行政职权直接或间接地要求企业按照我们的思维去做,企业岂能心甘情愿地接受呢。一个标准和一种工作模式,企业是否心甘情愿地执行和接受,取决于其是否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规律,是否科学合理,对企业是否真正有用。让企业被动服从的工作模式注定了是没有生命力的。方法论也属于世界观的范畴,一个领导干部,即使其动机非常的好,如果指导工作的方法不正确或不科学,也难以把整个队伍带到胜利的彼岸。(三)抓典型,怎么抓?榜样具有极大的说服力,所以抓典型树样板就成了政府部门最常用的工作方法。然而,在以往的年代里,这种方法的应用给企业乃至整个社会带来的后果有的是灾难性的。大家记忆犹新的农业学大寨、赶社会主义大集等等,给这种科学而又朴素的方法脸上抹上了许多黑,要恢复其名誉和好形象还真是得下一番苦功夫。拿出来加以推广的典型,不仅让人服气,而且其经验还应具有科学性和普遍性。然而许多干工作的人,却过于急躁,等不得典型自然成长和自我成熟,有的干脆用“抓壮丁”的方法凑数,现在的企业领导大都是学问不浅的人,一眼就看穿了你是在拿我搞业绩工程,因此才出现如文中所说的“任你跪断腿、磨破嘴,企业也不接受”的局面。抓典型以点带面,仍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科学方法,科学这东西要求你一定要有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假,老百姓最看不惯用“人造模型”和“盆景”向他们做示范。记得沈阳有一句流行很普遍的俗语叫“弄景儿”,大概就是对这类现象的一种嘲讽。(四)一支独秀还是多元发展?倘若我们真的培养或发现了一个非常出色的企业标准化典型或企业标准化工作模式,可不可用它来套所有的企业,让所有的企业都照着学、照着做呢?关于这个问题管理学家早有定论,他们说“管理无定法”,原因就在于企业之间有众多的差异,企业中需要通过管理解决的问题互不相同,纵然你是灵丹妙药也无法医治所有企业的病,更何况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每个企业的管理模式都处于不断创新之中,一刀切肯定是不行的,多元化是必然的。要根据企业的不同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一个好的建议,一条不显眼的信息,都可能为企业解决大问题。应当鼓励各级政府标准化主管部门重点研究探讨符合本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企业标准化模式。这才是做好地方标准化工作,真正为企业服务的根本之道。(五)政府的工作由谁来评价?由于我们的改革还处在深化和发展过程中,按照政府机构的组织原则,上级政府当然有着对下级政府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的权利,考核评价的依据归根到底还是要看他们做了些什么?怎样做的?做的效果如何?因此文中提出的“标准化的重要作用要通过企业具体实践来体现,政府部门的工作效果如何要由企业来评价,要看为企业解决了哪些实际问题,视其受企业欢迎的程度而定。这有利于在政府工作中形成一种从实际出发、做实事、收实效、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值得大力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