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产品是经济学的概念,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等同于商品,是企业向顾客提供的、能满足顾客需求的商品或服务。产品标准化既包括商品标准化也包括服务的标准化。标准化是有目的的活动,产品标准化同样是一项有目的的活动。对于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来说,对它开展标准化,不仅是有目的的而且必须是目的非常具体、非常明确,否则便不知道这个标准该如何制定,也就不知道该制定成什么样。企业开展产品标准化的目的主要有如下三个方面。一、确切反映市场(顾客)需求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目的是向市场提供产品,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求。因此对企业来说,首要的问题是要弄清楚市场有什么需求?只有把这个最关键的问题搞清楚,企业的一系列生产经营活动才能展开。为了弄清楚市场的需求,大多数企业都进行市场调查,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顾客的需求信息。但除了工业用户能提供定量化的需求信息之外,对于广大消费者来说,从他们那里得到的需求信息大都是抽象的和难以量化的。这主要是因为消费者不具备与该产品相关的专业知识,他们不可能用技术语言来描述产品性能,更不可能对某些性能和参数提出具体的量化要求。他们的要求通常只能用较为朴素和抽象的词语来表达,如坚固耐用、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美观大方、便于维修、物美价廉、省水、省能、省电等。这些信息确实是顾客发自内心的需求,是企业必须努力实现的。但这种高度抽象的信息是无法用以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技术依据”的。还必须进一步了解消费者为什么提出这些要求?为什么提出“坚固耐用”这一要求?所谓“坚固耐用"的深层含义是什么?怎样才算是“坚固耐用"?怎样才算是“操作方便”?怎样才能保证“安全可靠”等。他们有可能是在使用同类产品时感到“操作不方便”或“不安全”,才会提出这类需求。这就要更进一步的掌握“不方便”和“不安全”的信息。这样不断深入地调查,便会使我们对消费者需求的体会逐渐清晰。不论如何清晰都还是消费者的语言,通常把它叫“需求特性”。只有将“需求特性”即消费者的语言转化为可定量表达的技术语言(如尺寸、重量、体积、功率、速度、强度、硬度、黏度、可靠度、耗油、耗电、耗水等),即“质量特性”时,这样的技术信息才能在企业内传递,才能成为用以指导企业各项活动的“技术依据”。谁来把这类“需求信息”转化为“质量特性”呢?这就是企业产品标准的任务。企业之所以要制定产品标准,说到底就是要解决这个最重要信息转化问题。有了这样的用技术语言定量描述顾客需求的产品标准,企业上上下下都知道顾客需求的产品到底是什么样的?应满足那些基本要求?做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顾客的基本要求。二、确立量化的质量目标任何一个组织要实现有效的质量管理,通常首先要有能体现本组织质量宗旨和方向的质量方针,并依据这个方针,在相关职能和层次上建立质量目标。这个质量目标便是组织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企业在建立质量目标时虽然还要考虑其他方面(如法律的要求等),但质量目标的核心内容便是这个产品标准,因为它就是顾客要求的体现,它回答了“顾客要求的产品是什么”这样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它必然成为整个企业的经营宗旨和质量管理的奋斗方向。由于这个质量目标是定量化的(可测量的),所以它又是可分解的。在实行目标管理的企业里,便可将这个总目标分解落实到企业的各层次和各有关部门,实施目标展开。展开的结果是围绕企业总目标,各层次和各部门都设置自己的目标。各级目标都是整体目标的组成部分,并支撑总目标。同样各层次、各部门的目标还可进一步分解落实到下属单位或个体。这样,目标与目标间左右关联,上下一贯,彼此呼应,融汇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在目标展开过程中,同时各层次都要制定保证目标实现的措施,形成保证总目标实现的措施体系。这样一来,企业上上下下,不仅都知道市场(顾客)的需求是什么,而且知道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本部门、本单位以及本人应该做什么?和应该怎样做?这才能使“满足顾客需求”的方针得到真正的落实。三、建立企业管理基本信息源企业经营管理的基础是信息,可以说没有必要的信息,便无从管理。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的产品标准,不仅是企业管理所必不可缺的信息,而且是“信息源"。企业经营管理的目的是向市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或服务,怎么实现这个目的呢?这就必须首先建立产品标准。由这个产品标准承载市场和顾客的需求信息,这就是个信息源。企业的一切活动信息,都是由这里传递过去的。或者说,它是企业里传递的所有信息的总源头。它是企业方方面面活动的总依据。虽然不同的企业信息传递的具体方式和路径会有所不同,但总是以产品标准的信息为出发点,自上而下的一层层地传递。如制造业企业里,通常是产品标准的研制与新产品概念开发同步进行,新产品概念开发的重要成果就是完成产品标准的制定任务。然后将产品标准向产品设计环节传递,成为产品系统设计的重要依据;形成的设计文件再传向工艺部门,用以指导工艺装备的设计和工艺文件的编制;工艺文件又成为制定操作标准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