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标准化是同企业相停而生并随同企业一起成长的.它大体上的发展历程分以下三个阶段。
(一)建立在手工生产基础上的古代标准化
手工业是以个体劳动为特征的工业生产。它是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的一种生产方式,在许多方面还残存着农业经济的痕迹。在手工业生产过程中,虽然有一定程度的分工,但由于生产规模的局限,分工极不发达。许多手工业生产者常常是身兼数职,生产过程中的阶段划分也不明显。手工业生产过程中虽然也有较为简陋的设备和工具,但主要靠劳动者的技艺和体力。劳动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技术上的要求,通常没有
明文规定,是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身传口授的;手工业产品的质量要求,也大都没有形成现今这样的产品标准。但是,这绝不意味着手工生产者制造的产品是随意的、没有规范可依的。那时的规范有些形成文字,有些是存在于生产者的头脑里,但通常不称之为标准,也不是当今标准这样的体例格式。尽管如此,由于它所起的作用同今天的标准是一样的,更由于今天的标准也恰是古代这类规范的发展形态,从标准化历史渊源的视角,称这些生产规范为古代标准化。
古代标准有的比较粗略,有的也相当严格,相当科学。我国的古代建筑以及青铜器的铸造技术至今令世人惊叹,没有规范是不可想象的。春秋末期齐国人著的《考工记》,就是一部手工业生产技术规范的总汇,其中有些内容已具备产品制造工艺标准和产品质量检验标准的特征。北宋时代的毕升在公元1041~~1048年间首创的活字印刷术,用今天的观点来看,它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标准件、互换性、分解组合、重复利用等方法和原理。那些百年老店之所以能制造出百年不衰的名牌产品,关键之处就包括规范(标准)的世代相传。但是,由于受到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和内部分工不发达的局限,尤其是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的影响,这一时期的“标准”大都是零星的、分散的、不统一和不系统的,它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引起社会的重视。
(二)建立在大机器工业基础上的近代标准化
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的大机器工业的出现,使工业生产彻底地改变了面貌。生产规模扩大、生产分工细腻、生产协作广泛、生产效率提高、机器体系在生产过程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里的各项活动遵守严格的规定,以确保
同机器体系的运转规律、分工协作的要求和高效率的生产节奏相协调。这是近代工业标准产生的经济和技术背景。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大工业必须掌握着它的最特别的生产资料,即机器本身,必须用机器生产机器。这样,它才有它的适当的技术基础,有它自身的立足点。”马克思又说:“用机器生产机器的最必要的条件是:有一种发动机可供给动力至任何程度,同时又完全受人控制。”这个条件,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已经具备了。另外的一个条件,即“机器各部分所必需的严格的几何形状(例如直线、平面、圆、圆栏、圆锥、球体)也同样要用机器来生产。”这些几何形状的加工技术,由于19世纪初亨利·毛兹利发明的滑台(可移动刀架)得到了解决。但是要把机器体系开足马力,实现大量地、高效率地生产,还有许多难题,其中较为突出的是零件的互换性和精度配合问题。基于这种技术上的迫切需求,先后出现了尺寸公差标准、配合标准、形状和位置公差标准、表面光洁(粗糙)度标准、齿轮标准、螺纹标准.制图标准等。这是同大工业的技术基础相适应的一批工业标准,我们通常称之为基础标准。
由于用机器生产机器的难题一个个得到解决,机器生产的效率迅速提高,在企业里又出现了管理效率和人的作业效率与机器体系的运行速率不适应的情况。泰勒的科学管理实践找到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从此在企业里出现了建立在标准时间基础上的各类管理标准和工人的操作标准。由于管理效率的提高和操作者技能的改善,这就为机器体系追求更高的效率扫清了障碍。到了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流水生产线为特征的大规模生产,达到了工业化时代的顶峰,与这种大规模生产相适应的标准化也达到了顶峰。几乎所有企业都形成了维系这个
生产经营系统的庞大标准体系。标准体系与机器体系相结合创造了以流水式生产线为特征的大量生产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马克思和恩格斯说:“资产阶级在它不到100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
但是,这个以大规模生产为特征的工业经济体系,到了世纪之交,甚至在有些国家还要更早地出现了衰退,迅速兴起的是信息技术革命开创的新经济时代。到现在,21世纪才过去十分之一,信息时代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工业化时代的标准化现也已被称为“传统标准化”,经历了又一次推陈出新。
(三)建立在系统科学基础上的现代标准化
信息时代是在工业化时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在许多方面还会长期保有工业化时代的痕迹。但是,它的技术基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就必然要引起社会生产方式乃至人们的生活方式都发生变化。由于信息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过去那些互相分割的市场,迅速地变成了全球统一大市场;过去那些在市场上靠“单打独斗”取胜的企业,如今结成企业联盟v搞起了供应链管理,展开了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过去那些关起门来独自完成一种产品生产的“纵向一体化”企业,现在也开始实行“横向一体化”管理,采用全球制造模式。与此同时,那些以管好企业“围墙内”的事,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为宗旨的企业标准化,愈发地显得不能满足要求了。这是因为现代企业面对的是统一的世界市场、是快速发展的新技术,是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和结成联盟的竞争对手。这就迫使企业从专注于执行问题(如计划管理、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财务管理等)的专业管理,转向
重点关注企业长远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实行战略管理。所有这一切,都要求企业标准化跳出以往的狭隘眼界和窄小圈子,站到全球竞争﹑高技术竞争、产业链竞争的立场上,以系统理论为指导,以现代标准化方法为武器,瞄准企业的战略目标,实施相应的标准化战略,开创现代企业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