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标准化对象识别基本思路。根据标准化对象的内涵和本质特点,识别标准化对象的思路一般从4个方面考虑:一般是技术交流、理解方面是否有障碍、歧义、不一致,阻碍技术沟通协作;二是是否有些产品、过程服务需要改进和提高质量;三是技术协作、集成(包括共享、协作、互通)是否需要遵守共同的规则;四是相同、相似或相近的产品、过程或服务是否存在过多过杂需要择优、简化或统一。如果一领域存在这些事项,就说明需要开展标准化工作。具体思路如下。有没有通用要素?有没有共用要素?有没有必要统一?是否有科学成熟的科学技术或经验进行统一、简化?统一、简化的方法是什么?即采用什么方法统一简化?统一、简化后的预期效果评估或经统一简化后的实践效果评估。(二)识别标准化对象需要熟悉标准化对象依存主体。标准化对象的识别方法。标准化对象的识别方法就是如何准确找出标准化对象,做到既不重复也不遗漏。这就需要熟悉标准化依存主体,需要具备“庖丁解牛”的熟练掌握技巧,这也是我们经常说的标准需要建立在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不清楚标准化对象依存主体,不具有专门知识或实践经验,很难做好具体领域标准化工作。标准化对象的识别方法按照系统理论就是把标准化依存主体作为一个系统,对系统的环境、要素、结构进行纵向和横向分解,从而找出横向贯穿整个系统的就是共同使用,纵向重复的就是重复使用。(三)标准化对象识别方法。一是系统分解法。将装备系统逐层逐级分解成不同层次的功能单元(分系统),找出功能相同的单元即重复使用的单元,该单元即是标准化对象。若存在多个系统,可以按照上述方法,在不同系统中找出相同功能的单元,即共同重复使用对象,也即标准化对象。不同的系统有不同的分解方法,甚至同一系统也有不同的分解方法,根据具体系统的分解方法,这就导致这个共同的分系统(设备、部件等)可能在系统间的不同层次的分系统,或者同一系统的不同层次的分系统。这个分系统就是标准化对象。对于越多的系统间有共同的分系统,说明这个共同的分系统共同使用重复使用的范围大,说明这个分系统的标准化需求较大。该方法多适用于硬件产品或软件程序。二是时序法。根据业务流程这个时序,识别流程的各阶段中重复使用、共同使用的事项。比如:装备试验标准化对象识别,这里包括不同试验中试验流程是否具有重复使用,试验要素是否具有重复性,包括试验术语、技术抽样、设计理论、数理统计等输入要素,人、试验方法、试验设备、试验环境、被试装备的要求,试验项目、试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结果分析评定、试验结果报告等。三是协同分解法。按照协同理论,将各个试验实施的协同域来分析找出不同协同域的重复性事物和共同使用事物。如按照知识域、物理域、信息域。主要是信息接口(协议、数据、术语)、物理接口等;物理域:系统优化配合、互联互通互操作、装备质量效能、装备保障易保好保优化。需要说明的是标准化对象是客观存在的,属于客观的范畴;而标准化需求则是主观的。标准化工作的过程也是主观认识逐步符合客观规律的过程,与认识其他事物一样,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主观上对标准化对象的重视和需求,视情而定。如我们的专业标准数量分布不均就是一个明证。这一方面说明标准化对象不均等,另一方面跟人们对标准化对象的主观认识也不同。如导弹试验,系统组成更复杂,试验规模更大,标准化对象应更多,标准也应更多;而导航装备系统组成相对简单,试验规模也小,标准化对象也该少,标准应少。但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实际情况是导航试验标准比导弹试验标准多。另外,在不同专业领域都存在标准化对象,但是有的专业重视标准化工作,提出明显的需求,制定了标准,如1997年编写了导弹试验大纲编写规定、试验结果编写规定的海军标准,而其他专业领域都没有。2007年以这些标准的基础,标准化对象扩大到海军装备试验范围,制定了靶场试验大纲、试验结果编写规定等海军标准。2013年标准化对象继而扩大到全军装备试验范围,制定了全军装备试验大纲、试验结果编写规定的国家军用标准。可见标准化对象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源自论文《标准化对象的概念辨析及识别方法》,作者:鲁培耿,杨继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