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浙江省机械工业联合会网站
当前位置:
质量标准 >> 时间定额标准编制的原理和方法...
×

时间定额标准编制的原理和方法

2023-05-10 16:46阅读数:1945



一、时间定额标准的定义

时间定额标准(也称为:工时定额标准)是以劳动时间为尺度,针对不同作业、操作和动作等制定的劳动定额标准。其中包括时间定额标准、产量定额标准、劳动定员标准等。时间定额标准是编制产量定额标准、劳动定员标准的基础。所以说,时间定额标准对其它各种形式劳动定额标准的编制具有指导意义。

二、时间定额标准的分类

时间定额标准是针对不同生产劳动作业制定的,这就决定了时间定额标准的种类的多样性。按实施范围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按时间消耗的性质分为作业时间定额标准、辅助时间定额标准、宽放时间定额标准、准备与结束时间定额标准;按时间定额标准综合程度分为作业要素(操作单元)时间定额标准、工步时间定额标准、作业时间定额标准、典型工序时间定额标准、典型零件时间定额标准、典型产品时间定额标准;按时间定额表现形式分为表格式时间定额标准、数学模型(经验公式)时间标准、函数图表时间定额标准等等。

三、时间定额标准的编制要求

编制时间定额标准的技术要求包括了确定适合企业特征的标准综合程度、合理确定标准的精确程度和误差,时间系列公比要符合编标要求、正确选择影响延续时间的主要因素,重点是要确定好标准尺寸系列的最小尺寸和最大尺寸,其变化范围满足标准使用要求、标准的技术条件应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色、标准应具有良好的使用性能等等。四、时间定额标准的编制方法

时间定额标准的编制方法应该立足企业生产经营现状,运用标准化简化、统一、协调、优化的基本原理,应用劳动定额学、生产制造技术理论、统计学原理等多种学科前沿知识,以技术测定、工作日写实、统计分析为依据,以数学模型为支撑,以表格式为主的标准表现形式,分别编制符合企业工时定额制定单元要求的时间定额标准,以满足企业经营发展的需求。

五、编制时间定额标准的新技术

改革开放以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就开始组织力量编制劳动定额标准,大多数企业因编标难度大而搁浅或放弃。使得企业的工时定额标准奇缺,拥有一套科学合理,符合企业生产经营特色的工时定额标准是定额业务人员追求的目标。传统的编制标准方法,消耗时间需要3~5才能建立企业门类齐全,配套完善,满足企业需要的劳动定额标准体系,时间太长,管理层不容易接受,无法推进标准化进程,这就迫使业务人员创新标准编制技术,在保证编标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编标时间,提高编标速度。《三层构型的时间定额标准编制技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这套标准编制新技术,是从现代化大生产的经营活动,使企业形成了“分级”、“分责”管理运营模式,各级各部门对劳动定额制定与管理的需求不同的客观实事研究开始。是从劳动过程中时间消耗的基本单元,如准结时间、辅助时间、基本(工艺)时间和作业宽放时间研编基础标准开始,经“迭代递进”逻辑理论的综合创新,形成工步(或工种)综合标准,进而形成典型产品、典型组件、典型零件的工时定额标准,这就形成了以基础标准、综合标准、典型标准为特征的三层构型的标准体系(简称:三层构型),满足企业内部不同层次的管理需求,实现劳动定额标准化快捷高效的管理目标。新的编标技术的基本原理就是将劳动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按共性相同,个性平衡的思路进行标准化、数据化技术处理,编制基本操作时间定额标准体系(简称:基础标准),实现各工种之间的工时定额水平的平衡,作为综合标准编制的基础。综合标准是从生产过程的工种或工序的工时制定需求入手,编制以综合工步为单元时间定额标准,满足生产现场的工时制定与管理需求,是编制典型标准的基础。典型标准是从产品(组件、零件)的结构特征和工艺特征研究开始,编制整体产品(组件、零件)的时间定额标准,能够快速的制定计划工时和产品报价工时。有利于实现快捷高效的标准化管理目标。标准中所反映的时间综合到零件时为典型零件时间定额标准;时间综合到组件时为典型组合件时间定额标准;时间综合到产品时为典型产品时间定额标准。“三层构型的时间定额标准编制技术”,不仅是迭代递进逻辑数学理论、方法研究、时间研究及作业测定等技术在定额标准编制上的应用与发展,而且是定额标准体系架构、形式和内容及其内在关系在逻辑思维方式上的创新与进步,它的创立和实践,为科学有效的编制劳动定额标准开辟了更为宽广的绿色通道。

 ——信息来源:西安融军通用标准化研究院

登录|注册